
謂出青詞以授祠官使祭告。 宋 黃庭堅 《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一宮》之二:“白髦下金神節,青祝攜禦鑪香。” 任淵 注:“青祝,謂内出青詞,以香薰之,乃授祠官使祭告也。”
“青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的祭祀儀式流程,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青祝(qīng zhù)指在祭祀活動中,将寫好的「青詞」授予祠官,由其進行祭告儀式。這裡的“青詞”是道教祭祀時獻給天神的奏告文書,因用朱砂寫在青藤紙上得名。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黃庭堅《次韻韓川奉祠西太一宮》詩句:“白髦下金神節,青祝攜禦爐香。”任淵注:“青祝,謂内出青詞,以香薰之,乃授祠官使祭告也。”。說明其流程包含撰寫青詞、熏香、轉交祠官等步驟,具有明确的禮儀規範。
“青祝”反映了宋代官方祭祀的規範性,常見于皇家或官方祭祀場合,需由特定官員(祠官)主持,體現古代禮制的嚴謹性。
提示:該詞屬曆史用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僅在研究古典文獻或道教文化時可能涉及。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青祝》是一個中文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在這個詞中,第一個字是“青”,第二個字是“祝”。
“青”的部首是“靑”,它是一個獨體字。它在字典中的筆畫數為8畫。而“祝”的部首是“示”,它也是一個獨體字。它在字典中的筆畫數為9畫。
詞語“青祝”最早出現于《詩經·秦風·青蠅》:“青蠅負檐,爾翺翔集于幹戚。”在上古漢語中,它通常用來描述蠅子在飛舞或停留的樣子,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引申為其他飛舞的昆蟲。
詞語“青祝”的繁體字為「青祝」,和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多有變化。對于詞語“青祝”來說,沒有太多明顯的變化。它們的筆畫順序和基本結構與現代相同。
1. 青祝在空中飛舞,給人們帶來了一絲清涼的感覺。
2. 年輕的男孩在湖邊放飛青祝,眼睛閃爍着喜悅的光芒。
3. 夏日的午後,青祝在樹林間盤旋,映襯着藍天白雲,美不勝收。
1. 青春:形容年輕的時期或狀态。
2. 青草:指青綠的草地。
3. 祝福: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美好祝願。
近義詞:飛舞、盤旋、翺翔。
反義詞:停留、靜止、沉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