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後的首飾和上服。《禮記·祭義》:“歲既單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褘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禮記·明堂位》:“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房中。” 鄭玄 注:“副,首飾也……褘,王後之上服。”
“副袆”是古代中國對王後服飾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詞義構成
2. 文獻依據 《禮記》中多次提及該詞,例如:
3. 禮儀背景 根據鄭玄注疏,“副”與“袆”共同構成王後參與國家祭祀時的完整裝束,象征身份與禮制等級,需搭配少牢(祭祀用牲)等禮儀流程。
擴展說明
該詞屬于古代服飾制度專有名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多見于研究周代禮制的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原文及漢代以來的注疏資料。
副袆(fù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帶有花紋的衣袍,多用于形容古代貴族或官員所穿的華麗服飾。
副袆由“衤”和“袆”兩個部首組成。
“衤”是衣服的意思,屬于衣部首,它隻有一個筆畫。
“袆”是副袆的特定名稱,屬于衣部首,它由“裝”和“衤”組成,總共有十一個筆畫。
副袆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是春秋時期魯國官員之間交流的禮儀用語。後來,副袆逐漸成為描述現實生活中的華麗服裝的詞語。
副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副襜」。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副袆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副袆,儀态端莊。
副袆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近義詞:錦袍、華服
反義詞:樸素、簡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