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德;寡德。自謙之辭。《史記·五帝本紀》:“嶽應曰:‘鄙惪忝帝位。’”一本作“鄙德”。
“鄙惪”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和語境分析:
薄德、寡德(主流含義)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嶽應曰:‘鄙惪忝帝位’”,此處“鄙惪”是自謙之辭,表示德行淺薄、不足以擔當重任()。《新唐書·鄭仁表傳》也提到該詞用于表達對他人文章的輕視,但此用法較少見()。
可能的混淆解釋
部分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鄙視、蔑視”,可能與“鄙媟”“鄙訿”等詞混淆。例如“鄙媟”指輕慢,“鄙訿”指诋毀,均含負面情感,但并非“鄙惪”本義()。
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史記》《新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以确認具體用例和演變。
鄙惪(bǐ zū)是一個常用于表達對某人或某事不屑、不滿、蔑視的情感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鄙”字的部首“阝”,右邊是“惪”字的部首“忄”。它的拼音“bǐ zū”中,“bǐ”的聲母是“b”,韻母是“ǐ”,聲調是第三聲,“zū”的聲母是“z”,韻母是“ū”,聲調是第一聲。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鄙惪”是以繁體字書寫的。繁體字“鄙”的結構更加複雜,整個字由14個筆畫組成,其中包括一些變形和相對複雜的結構。“惪”的繁體字寫法較為簡化,由10個簡單的筆畫構成。
舉例來說,可以用這個詞組成例句,“他對那些不努力工作的人感到鄙惪。”這句話表達了他對那些懶散和不盡職的人持有鄙視和不屑的情感。在這裡,“鄙惪”傳達了一種對行為的譴責和對價值的評判。
除了獨立使用,作為一個詞語,鄙惪也可以和其他詞彙組成構詞,例如,鄙視、鄙夷、蔑視等。這些詞彙都表達了對某人或某事的不屑和蔑視的情感,盡管它們的用法和語義上有些微小的差别。
如果尋求與“鄙惪”相關的近義詞,可以考慮“鄙視”、“輕視”、“蔑視”等。這些近義詞在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不屑之情時有相似的語義和情感色彩。相反的,如果我們想要表達與“鄙惪”相反的情感,那麼可以使用反義詞“景仰”、“敬重”等。這些詞語表達了對某人或某事的尊重或崇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