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調的意思、賦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調的解釋

賦稅。調為古代稅收的一種。《後漢書·劉虞傳》:“舊 幽 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 青 冀 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 宋 蘇轼 《徐州謝獎谕表》:“既蠲免其賦調,又飲食其饑寒。”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戶版頗多,賦調益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調"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複合稅收制度,具體釋義如下:

賦調

指中國魏晉至唐代前期按戶征收的田賦(租)與戶調(稅)的合稱,是封建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

  1. 構成與性質

    • 賦:原指田賦,即按土地面積征收的糧食(如粟、米),屬土地稅性質。
    • 調:指戶調,即按戶征收的絹、綿、布等實物,屬戶稅性質。

      兩者合并後統稱"賦調",代表國家對農民征收的實物租稅組合 。

  2. 曆史沿革與實施

    該制度成型于魏晉南北朝,如北魏實行"租調制":一夫一婦每年納粟二石(租)、帛一匹(調)。唐代前期延續此制,演變為"租庸調",其中"調"每戶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

  3. 征收特點

    • 以戶為單位:按家庭資産劃分戶等,确定稅額。
    • 實物為主:征收糧食、紡織品等實物,貨币稅較少。
    • 與均田制關聯:受田農民承擔賦調,形成"耕織結合"的稅收基礎。
  4. 曆史意義

    賦調制是中古時期封建經濟的核心制度,反映了小農經濟與國家財政的緊密聯繫。其消亡與均田制瓦解直接相關,唐中葉後被"兩稅法"取代。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賦調"詞條
  2. 《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魏晉南北朝經濟史》(高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賦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賦調(拼音:fù diào)指古代賦稅制度,其中“賦”指常規的田賦或人口稅,“調”則是另一種稅收形式,通常按戶征收布帛等實物(如漢代的“戶調”)。例如《後漢書》記載:“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即指地方財政中的賦稅收入。

二、曆史背景

  1. 制度演變
    “調”起源于漢代,最初作為臨時性征調,後逐漸制度化。魏晉時期與“田賦”合并為“租調制”,成為主要稅制。
  2. 征收形式
    多按戶征收布帛、絲麻等實物,如唐代“租庸調”中的“調”即要求每戶納絹二丈、綿三兩。

三、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如)提到“賦調”可指文章的體裁或風格,但此用法較為罕見,可能與“賦”作為文體的含義混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例句與文獻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稅制細節,可參考、3、5中的曆史文獻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八比邦浦巴西暖流跋援邊食鹁鴿青布纓察言觀行趁試赤後沖注達鄉燈芯動機撫毓弓弧功收彀當孤獨馉饳衮阙黑哨和衣環翠閣慌笃速茳芏監押畸孤窘急羁貧絶目昆明湖刳形去皮蓮锷亂紀馬醫闵仁靡然鄉風旁枝平心破甲彈前式恰適旗牓窮神三才箭桑槿三無坐處掃滌沙發椅社會性申畫審考時苗留犢樹欲靜而風不停桃汛烏闌巷哭先識小學而大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