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景龍 以後,政出多門,設官冗濫,多者踰舊時十倍,宰相,禦史,員外官,多至官廳無可坐之處,時人稱為“三無坐處”,極言設官之冗濫。《通典·職官一》:“逮乎 景龍 ,官紀大紊,復有斜封無坐處之誦興焉。”原注:“時既政出多門,遷除甚衆,自宰相至於内外員外官及左右臺禦史,多者則踰十倍,皆無廳事可以處之。故時人謂之‘三無坐處’,謂宰相、禦史及員外官也。”
“三無坐處”是一個源自唐代的成語,具有曆史典故和引申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原意
該成語最初描述唐代景龍年間(唐中宗時期)官員冗濫的現象。當時宰相、禦史、員外官等職位設置過多,導緻官廳擁擠到“無坐處”。據《通典》記載,官員數量甚至超過舊制十倍,時人諷刺為“三無坐處”,即三類官員連辦公座位都沒有,以此批評官僚機構臃腫、人浮于事。
詞源解析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沒有固定居所或歸屬感”,形容人缺乏根基、依托或穩定職業。
示例:描述漂泊者或職場中頻繁變動崗位的人群。
適用語境
需注意,其原始含義(官員冗濫)在《通典》等史料中有明确記載,而現代引申義可能為部分詞典的擴展解釋。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優先采用曆史原意。
三無坐處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家業、沒有職位、沒有固定的住處,形容無着無處可去的境地。
三無坐處的拆分部首是“土”、“口”,筆畫數分别為3、8、7。
三無坐處最早出現在明代雜劇《拾玉镳》中。隨後,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繁體字為「三無坐處」。
古時候寫成「三毋坐處」。
他失業多年,無家可歸,真是個三無坐處的人。
三教九流、四海之内皆兄弟、四通八達
無家可歸、無處安放
居無定所、固守家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