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敗壞或違反法紀。《晏子春秋·谏下十二》:“亂紀失民,危道也。”《禮記·禮運》:“是謂天子壞法亂紀。” 馬王堆 漢 墓帛書《十六經·成法》:“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2).亂世。《漢書·天文志》:“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是為亂紀,人民流亡。”
(3).淆亂頭緒。 晉 陸機 《浮雲賦》:“朱絲亂紀,羅袿失領。”
“亂紀”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敗壞或違反法紀
指個人或集體不遵守法律法規、社會規範或組織紀律。例如《禮記·禮運》中提到“天子壞法亂紀”,即強調上位者破壞法紀的危害性。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成法》中也提到“民無亂紀”,意為民衆不違反法紀。
亂世
用于形容社會動蕩、秩序混亂的時代。如《漢書·天文志》記載:“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是為亂紀,人民流亡”,将天象與亂世關聯。
淆亂頭緒
指事物缺乏條理、頭緒混亂的狀态。晉代陸機在《浮雲賦》中以“朱絲亂紀,羅袿失領”比喻思緒或事物的紛雜無序。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亂紀》,意為行為混亂、無紀律。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言行不合規範、不守規矩。
《亂紀》這個詞的部首是丨(一),它的總筆畫數為5。
《亂紀》一詞來源于漢語,由“亂”和“紀”兩個字組成。亂一詞表示混亂、雜亂的意思,紀則指規矩、法紀。合在一起,亂紀表示違背規矩、守紀律的行為。
《亂紀》的繁體字為「亂紀」。
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化,古時候《亂紀》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古代寫法依然包含了“亂”和“紀”兩個字。
1. 他在課堂上一直打鬧,真是個亂紀學生。
2. 這個公司的管理混亂,完全沒有了亂紀的樣子。
亂紀亂法、亂紀亂綱、亂紀亂紀、亂紀亂綱、行為亂紀等。
不守規矩、不遵循紀律、無序。
守紀律、遵守規矩、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