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调的意思、赋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调的解释

赋税。调为古代税收的一种。《后汉书·刘虞传》:“旧 幽 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 青 冀 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既蠲免其赋调,又饮食其饥寒。”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户版颇多,赋调益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复合税收制度,具体释义如下:

赋调

指中国魏晋至唐代前期按户征收的田赋(租)与户调(税)的合称,是封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1. 构成与性质

    • 赋:原指田赋,即按土地面积征收的粮食(如粟、米),属土地税性质。
    • 调:指户调,即按户征收的绢、绵、布等实物,属户税性质。

      两者合并后统称"赋调",代表国家对农民征收的实物租税组合 。

  2. 历史沿革与实施

    该制度成型于魏晋南北朝,如北魏实行"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租)、帛一匹(调)。唐代前期延续此制,演变为"租庸调",其中"调"每户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

  3. 征收特点

    • 以户为单位:按家庭资产划分户等,确定税额。
    • 实物为主:征收粮食、纺织品等实物,货币税较少。
    • 与均田制关联:受田农民承担赋调,形成"耕织结合"的税收基础。
  4. 历史意义

    赋调制是中古时期封建经济的核心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与国家财政的紧密联系。其消亡与均田制瓦解直接相关,唐中叶后被"两税法"取代。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赋调"词条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赋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但主要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赋调(拼音:fù diào)指古代赋税制度,其中“赋”指常规的田赋或人口税,“调”则是另一种税收形式,通常按户征收布帛等实物(如汉代的“户调”)。例如《后汉书》记载:“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即指地方财政中的赋税收入。

二、历史背景

  1. 制度演变
    “调”起源于汉代,最初作为临时性征调,后逐渐制度化。魏晋时期与“田赋”合并为“租调制”,成为主要税制。
  2. 征收形式
    多按户征收布帛、丝麻等实物,如唐代“租庸调”中的“调”即要求每户纳绢二丈、绵三两。

三、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如)提到“赋调”可指文章的体裁或风格,但此用法较为罕见,可能与“赋”作为文体的含义混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例句与文献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税制细节,可参考、3、5中的历史文献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否八尺龙百济百索不到家槽车长庆城堑啜喇赐邑存候啖嚼掉眩嫡传独弦琴防锈漆飞琼高峙革新派官省孤劒悍强寒疝鹤信洪茂弘赡还飇进退出处计行言听抗击铐镣夸美拉夏利适溜火鸾旗车緑化慢条丝礼聘君铺夫钦念衢謡人奴产子忍手桑轮洒濯膳房上甲上刹蛇灰蚓线噬负鸤枭松手缩窜头巾襪罗妄男子无名虓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