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 petty advantages at expense of other people or the state] 比喻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
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魯迅 《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現在的 中國 電影……和一些住慣了 上海 ,曉得怎樣‘拆梢’、‘揩油’、‘吊膀子’的滑頭少年一樣。” 林海音 《城南舊事·蘭姨娘》:“我很喜歡媽生小孩,因為可以跟着揩油吃些什麼。” 馬繼紅 王宗仁 《寫在她運行的路上》:“在 丁志輝 的心目中,公家不是一塊肥肉,可以任意地揩油。”亦說“揩油水”。 張天翼 《譚九先生的工作》:“在這次抽調壯丁的那件事上,他老先生竟暗中找些人去冒名頂替,從中揩油水哩。”《人民文學》1977年第2期:“這個人好順手牽羊,愛揩油水。”
“揩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āi yóu(注意不是“kǎi yóu”或“kā yóu”),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最初指“擦拭油脂”的動作,如古人用布擦去油燈上多餘的油以重複利用,體現勤儉節約()。
引申義
後演變為比喻占取他人或公家的便宜,尤其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小利益。例如:
物質層面
指侵占財物或權益,如員工挪用公款、商家克扣斤兩等()。
行為層面
在特定語境中,可指對女性舉止輕佻,如借機觸碰身體或言語調戲。例如:
該詞既反映社會對占小便宜的批判(如魯迅筆下的諷刺),也隱含對女性物化的曆史觀念()。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歧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魯迅作品或語言學詞典(如)。
揩油是指用抹布或紙巾等物品擦去物體表面的油脂或污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清潔或去除污漬的動作。
揩油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3個筆畫。
揩油一詞源自古代漢字,最早見于《周禮·大宗伯·注》:“揩油取脂”。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用手指蘸取油脂。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擦去物體表面油脂的意思。
揩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揩油。
在古代,揩油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揩油。
1. 他用抹布揩油後,桌面煥然一新。
2. 這種特殊的清潔劑可以輕松揩去汽車表面的油污。
揩拭、揩擦、揩擦油污
擦拭、抹去、去除
塗油、加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