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纓的意思、樊纓的詳細解釋
樊纓的解釋
絡馬的帶飾。樊,馬腹帶;纓,馬頸革。《周禮·春官·巾車》:“錫樊纓,十有再就。” 鄭玄 注:“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 鄭司農 雲:‘纓,謂當胸…… 玄 謂纓,今馬鞅。’”《詩·小雅·采芑》“鉤膺鞗革” 毛 傳:“鉤膺,樊纓也。” 陸德明 釋文:“樊,步幹反。” 唐 鮑溶 《塞上曲》:“ 漢 卒馬上老,樊纓空絲繩。”
詞語分解
- 樊的解釋 樊 á 籠子: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喻不自由的境地)。 籬笆:樊籬(喻對事物的限制)。 紛雜的樣子:“樊然淆亂”。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纓的解釋 纓 (纓) ī 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帽纓子。紅纓槍。纓穗。 像纓的東西:蘿蔔纓子。 帶子,繩子:長纓。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樊纓”是古代馬具中的一種帶飾組合,主要用于裝飾和固定馬匹。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分解
- 樊:指“馬腹帶”,即環繞馬腹部的革帶,用于固定馬鞍或裝飾。
- 纓:指“馬頸革”,即套在馬頸部的革帶,通常垂于胸前,又稱“當胸”或“鞅”。
2.文獻出處
- 《周禮·春官·巾車》記載:“錫樊纓,十有再就。”鄭玄注:“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纓,今馬鞅。”
此處提到樊纓是帶有錫飾的豪華馬具,共十二節(“十有再就”)。
- 《詩經·小雅·采芑》中“鈎膺鞗革”,毛亨傳解釋:“鈎膺,樊纓也。”陸德明釋文進一步說明其讀音和功能。
3.功能與結構
樊纓屬于禮儀性馬飾,多用于貴族車馬,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 實用:固定馬具,防止滑脫;
- 象征:通過材質(如錫飾)和節數體現等級差異。
4.古代注釋争議
- 鄭玄與鄭司農對“纓”的解釋略有不同,前者認為“纓”是馬頸部的鞅,後者理解為“當胸”(垂于胸前的裝飾)。
- 唐代鮑溶《塞上曲》中“漢卒馬上老,樊纓空絲繩”一句,側面印證其材質隨時間演變。
“樊纓”是周代車馬制度中的重要配飾,反映了古代禮制對細節的考究。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形制或等級差異,可參考《周禮》注疏及考古實物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樊纓的意思
樊纓(fán y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高山的雲氣。
樊纓的部首和筆畫
樊纓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6個筆畫。
樊纓的來源
樊纓一詞最早見于《花間集·秋雨》:“蕭蕭樊纓一夜飛。”該詞在古代詩歌中常用來描繪山間雲霧缭繞的景象,形象地表達了秋雨時的美麗和壯觀。
樊纓的繁體字
樊纓的繁體字為「樊縈」。
樊纓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樊纓的「纓」字被寫作「縈」。
樊纓的例句
他站在山頂上,看着遠處的樊纓,如夢如幻。
樊纓的組詞
樊纓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以整體形式出現,而不被拆解為其他詞語。
樊纓的近義詞
樊纓的近義詞包括雲霧、飛絮等,用以形容山間的雲氣。
樊纓的反義詞
樊纓的反義詞沒有特定的字詞可以對應,可以用沒有雲霧的晴朗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