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實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橡實》。
“栎梂”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栎梂(lì qiú)指橡實,即栎樹的果實。這一别稱源自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果二·橡實》。橡實外形為球形堅果,外殼堅硬,是栎樹的典型特征。
“栎”的讀音與含義
栎樹的植物特征
文化與應用
“栎梂”是栎樹果實的别稱,其名稱和用途在古籍與植物學中均有明确記載。若需進一步了解栎樹分類或文化寓意,可參考《本草綱目》及植物學相關文獻。
栎梂(lì jáo)是一個漢字詞,由“栎”和“梂”兩個部分組成。
栎梂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和木字旁。其中,“栎”字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梂”字的拆分部首也是木字旁。
栎梂的筆畫分别是9畫和13畫。其中,“栎”字的筆畫數為9,而“梂”字的筆畫數為13。
栎梂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它的繁體字形為“櫟梂”。繁體字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栎字早期的寫法是象形的,後來經過演變,逐漸形成現在的字形。梂字則是在楷書階段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栎梂的例句:
1. 我們參觀了栎梂園,欣賞到了各種品種的栎梂樹。
2. 近年來,人們對栎梂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組詞:栎木、栎果、栎樹、梂狀、梂枝。
近義詞:槠樹、檀樹、柞樹。
反義詞:松樹、杉樹、柳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