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菱角。《列子·說符》:“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四·神弦歌十六》:“東湖扶菰童,西湖採菱芰。”
菱芰是漢語中對菱科水生植物的統稱,又稱“菱角”“芰實”,其名稱源于古代文獻中“菱”與“芰”的互訓關系。《爾雅·釋草》記載:“菱,蕨攗。其謂之芰”,可見二者同指一物。從植物學特征看,菱芰屬于一年生浮葉草本,葉片呈菱形,浮于水面,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為堅果,具堅硬兩角或四角,可食用或入藥。
在傳統文化中,菱芰具有多重象征意義。漢代《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昆明池植菱芰,既作景觀又備災年充饑;《本草綱目》則詳述其“安中補五髒”的藥用價值。詩詞中亦常見其身影,如南朝江淹“風散松架險,雲郁石道深。靖端肅有命,假楫越江潭。浸淫朝市近,宿昔華池陰。菱芰異吳物,鵬鴳愧北禽”之句,借菱芰抒寫南北風物差異。
現代漢語詞典普遍将其定義為“菱的通稱”,強調其果實可食用的實用屬性。值得注意的是,“芰”字在《說文解字》中釋作“蔆也”,段玉裁注稱“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說明該詞存在地域性差異。
“菱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菱芰(拼音:líng jì)指菱角,即菱科植物的果實。這種水生植物常生長于池沼中,葉片浮于水面呈三角形,果實外殼堅硬、帶角,果肉可食用。現代多稱“菱角”,而“菱芰”多見于古籍中。
“菱芰”是菱角的古稱,既是古代飲食的一部分,也是文學意象的常見元素。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反義詞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工具書或古文詞典。
百獸長宸廑充值刺肚稻麻達郁調疊敵對黩財豐上風虛憤争輔立俯仰無愧趕點關鬲鳏寡孤獨國位孤掌難鳴含渾洪枝灰不溜惠及豗突澗盤開進肯尼亞了事環龍輀路殿賣國求利茅苫眇默迷中南狐拟斷逆捍柅柅旁坐盤貨烹轘去泰去甚诎意阮生狂嚅忍三郤騷音韶晖麝酒剩客深銘肺腑衰亡嗣産死事淘鵝偷安旦夕鄉時銜冤負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