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策的意思、符策的详细解释
符策的解释
亦作“符册”。符契简策。《后汉书·董卓传》:“ 承 奉 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符,铜虎符、竹使符之类……策,编简为之。古者誥命皆书之策。”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杨奉 、 董承 两边死战,刚保帝后车出,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词语分解
- 符的解释 符 ú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符。符信。符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咒。护身符。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符瑞。符应(
- 策的解释 策 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网络扩展解释
“符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词义
-
字面解释
- “符”指符契(如铜虎符、竹使符等信物),是古代调兵或行政的凭证;
- “策”指简策,即编连成册的竹简,用于书写文书或政令;
- 合称“符策”指古代官方的重要文书、符契与简策,常见于军事或行政场景。
-
同义词
亦作“符册”,强调其作为官方档案或凭证的属性()。
二、历史文献例证
-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符策典籍”在战乱中被弃,反映其作为国家重要文件的性质()。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符”用于调兵,“策”用于书写诰命,二者合称体现古代政令的权威性()。
三、文学应用
在古典诗词中,“符策”多象征权力或功绩:
- 宋代张纲诗:“于何验符策,有子嗣鸳鸾”暗喻家族传承的权威();
- 明代余继登诗:“可怜虚左宾,独有窃符策”借指谋略与权柄()。
四、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符策”偶见于文化研究,如对齐天大圣信仰中“符策神咒”的学术分析(),但已无实际行政用途。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古籍()或相关诗词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符策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国,用来表述政令、命令等文书的笔,也可以指代书信、文状等文件。
拆分部首和笔画:符(卜)+策(筆)= 符策,共有10画。
来源:符策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周礼》中,用来描述古代官员写作公文的工具。
繁体:符策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特殊汉字写法
例句:国王分派了一支军队,他亲自写下了符策,命令将军带领士兵前往前线。
组词:符库、符篓、策马、策论、微策、政策
近义词:文牍、书状、文书
反义词:会谈、协商、商议
别人正在浏览...
黯闇稗人白云乡百战百胜拆借嘲笑超幽赤心报国崇竦春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大浑打孽盗墓得亏玷辱笃恭顿段钝惛嶞嶞踾扑负俗之累膏壤革听汞槽公忠体国狗舍鬼促促寰域晦僻降红潗湁继电器急管繁弦筋缩九烈三贞居士屩开径考词餽献凌历磞头勤瘁轻如鸿毛囚梁人木山琛埏路申涤身价倍增十景橱宿羽田毛脱膊屠人未因污膺飨荐湘平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