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曉變化之理。《易·繫辭上》:“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孔穎達 疏:“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 宋 蘇轼 《與李端伯寶文》之二:“智識通變,而性極厚。”
(2).猶變通。不拘常規,適時變動。《文選·班固<典引>》:“通變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變通神化,其光不見則難可知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西遊記》第一回:“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纔這般與你説了,你還不省?”
“通變”是一個源于中國古典文化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通曉變化規律
源自《周易·系辭上》:“通變之謂事”,指理解事物内在變化原理并靈活應對。這一含義強調對事物動态規律的把握。
靈活變通
指不拘泥于常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例如《東周列國志》中批評趙括“不知通變”,即指其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哲學與治國
在《周易》中,“通變”被視為處理事務的核心能力。宋代蘇轼評價他人“智識通變”,即肯定其智慧與變通性。
文學理論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中提出文學創作需兼顧繼承(通)與創新(變),認為“變則堪久,通則不乏”,強調傳統與革新的平衡。
“通變”更側重主動掌握規律後的靈活運用,而“變通”偏向被動調整策略。例如《西遊記》中批評角色“甚不通變”,即指其缺乏對局勢的主動分析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通變”既是中國傳統智慧的體現,也是跨領域的方法論,其核心在于動态平衡與適應性智慧。
通變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詞彙,它指的是事物的變化和流通的形态。由“通”和“變”兩個字組成,其中“通”是由“辶”和“龍”組成的,表示事物流通的意思;“變”由“亻”和“不”組成,表示事物改變的意思。通過拆分它的部首和筆畫,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和起源。
通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寫法是「通變」。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變」的變體是「辡」,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辶」和「果」,它的意思是辯論和争議。因此,通變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事物變化和變化帶來的争議與讨論。
以下是通變一詞的用法示例:
1. 萬物皆有通變的規律,不可輕視。
2. 善于把握通變的機會,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 這個課題涉及到社會的通變現象,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通變這個詞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來進一步理解其含義。例如:
- 通達:表示通往某個地方或達到某個目标的意思。
- 通行:表示在某個地區或某個時期普遍流行或被接受的意思。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以下詞語來替代通變:
- 變化:表示事物的狀态或形态發生變動的意思。
- 流變:表示事物流通的過程或方式。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以下詞語和通變形成對照:
- 不變:表示事物保持沒有變化的狀态。
- 死變:表示事物的變化帶來的負面結果或不可逆轉的變化。
通過對通變這個詞的部首、筆畫、源頭、繁體寫法、例句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豐富我們的詞彙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