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聘的意思、通聘的詳細解釋
通聘的解釋
(1).互相遣使交好。《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傳六世至 襄公 ,以勤王功封 秦伯 ……定都於 雍 ,始與諸侯通聘。”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亦猶 乾隆 之世, 英吉利 嘗一通聘,而遽書之以為入貢之藩雲爾。”
(2).舊時稱男家向女家緻送訂婚財禮。《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這事也沒有十天八天一月半月的耽擱,一切下茶,通聘,奠雁,送妝,都在今日。”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聘的解釋 聘 ì 訪問:聘問(古代指代表國家訪問友邦)。通聘。聘使往來。 請人擔任職務:聘書。聘用。聘請。招聘。 定婚或女子出嫁:聘禮(彩禮)。聘金。聘姑娘。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通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和特定語境中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國家或諸侯之間互相派遣使者進行訪問、問候或締結友好關系的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諸侯國之間或國家之間互相派遣使者進行聘問。這是一種正式的外交禮儀活動,旨在溝通信息、維系邦交、表達友好或締結盟約。其行為本身象征着國家間的和平往來與相互承認。
二、詞義分解與來源
- “通”: 本義為通達、沒有阻礙,引申為互相往來、交流溝通。
- “聘”: 本義為訪問、探問,特指古代諸侯之間或天子與諸侯之間派遣使者進行的問候。古代“聘”禮有嚴格等級和儀式規定。
- 合成詞義: “通聘”即“互通聘問”,強調雙向、對等的使者往來關系。此用法多見于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外交活動的史籍。
三、曆史背景與應用場景
- 盛行時期: 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侯林立,各國為謀求生存與發展,除戰争外,頻繁通過“通聘”進行外交活動,如通報信息、祝賀吊唁、商議結盟或解決争端等。
- 使者身份: 執行“通聘”任務的使者通常稱為“行人”或“聘使”,需具備出色的外交才能和禮儀修養。
- 禮儀規範: “通聘”活動遵循嚴格的禮儀規範(即“聘禮”),包括使者的等級、攜帶的禮物(玉帛等)、觐見的禮節、辭令等,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現代引申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通聘”一詞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曆史、外交史、禮儀制度或引用古籍的學術著作、文學作品中。有時在特定語境下,可引申比喻為不同領域、團體或個人之間高規格、正式的互訪與交流。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通聘”有明确釋義,指“互通聘問”。可在其官方網絡版或授權數據庫中查詢: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需訂閱訪問,釋義可靠)。
- 《辭海》(第七版): 雖未直接收錄“通聘”詞條,但在“聘”字條下詳細解釋了古代“聘”禮(包括諸侯間的聘問),是理解“通聘”背景的重要依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通聘”詞條,釋義為“互通聘問”。該書是研究古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商務印書館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通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
互相遣使交好
指國家或諸侯之間通過派遣使者建立友好關系。例如:
- 《東周列國志》提到秦國“始與諸侯通聘”,即秦國與其他諸侯國開始互派使者往來。
- 章炳麟在《訄書前錄·客帝匡謬》中以“英吉利嘗一通聘”為例,描述清朝與英國的外交互動。
-
舊時訂婚財禮的稱謂
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贈送訂婚財物的傳統習俗。例如:
- 《兒女英雄傳》中記載婚禮流程時提到“通聘”與下茶、奠雁等儀式并列,均屬訂婚環節。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語境。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通常第一義項用于外交場景,第二義項則涉及婚俗禮儀。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車稗說瑣語榜箠豹管跋躠碑座畢景并概兵伍避人博掩彩綢出萃點卯耳舍泛潮泛灑豐城劍氣馮怒福星高照亘天工官關移弘麗皇墳熀燿呼牛作馬婚儀伽裡略賤隸繼路浄耳雞皮疙瘩冀阙具服口講指畫蠟壇臨水登山龍斷爐爐匠臝蟲蘆芽沒内外破酲破擊撲斷棄本求末切悫秦晉氣息日昃睿日弱點壽山福海肆義條派銅鏡反應婉妗紊淆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