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傳的意思、投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傳的解釋

投棄符信。借指棄官,辭職。《後漢書·陳蕃傳》:“以諫争不合,投傳而去。” 李賢 注:“投,棄也。傳謂符也。”《三國志·魏志·劉廙傳》:“ 望之 又以正諫不合,投傳告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該詞由"投"(抛擲)與"傳"(符信)兩個語素構成,本義指棄去符信,引申為辭去官職的行為。在《後漢書·陳蕃傳》中即有"投傳而去"的記載,生動展現了古代士人主動棄官的決然姿态。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投傳"在不同曆史時期承載着相近的核心義項。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特指"棄官"行為,多用于描述士人不願與腐敗政治同流合污而主動離職的舉動。這種用法在《晉書·劉毅傳》《宋史·張詠傳》等史籍中均有典型案例佐證。

在語法功能方面,"投傳"作為動賓結構,常見于古代史傳文學,現代漢語中已轉為曆史語彙。其近義詞包括"挂冠""解绶"等,但語義側重各有不同:"投傳"強調通過交還官印的象征性動作表明立場,更具儀式感與決絕意味。

文獻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修訂版)
  2. 《後漢書·陳蕃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投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含義
    “投傳”指投棄符信,即丢棄官員的身份憑證(符傳),引申為棄官辭職的行為。該詞常見于史書記載,如《後漢書·陳蕃傳》提到陳蕃因谏言不被采納而“投傳而去”,李賢注釋稱“傳謂符也”。

  2. 曆史用例

    • 《三國志·魏志·劉廙傳》記載:“望之又以正谏不合,投傳告歸”,描述官員因直言進谏未被接受而辭官。
    • 符信(傳)是古代官員任職憑證,棄之即表示主動放棄官職,帶有決絕态度。
  3. 字義分解

    • 投:本義為“抛擲”,此處指丢棄或放棄;
    • 傳(chuán):指符信,即官員的印信或任職文書。
  4. 相關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因政治理念不合、谏言未被采納等情況下的辭職行為,常見于史書或文言文語境,現代漢語中已罕用。

總結來看,“投傳”通過棄符信這一具體動作,象征性地表達了古代士人主動辭官的決心,反映了傳統政治文化中對氣節與原則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八苦不見輿薪殘慢長桑翁長山出關啜汁從初村叟村宇釣道東作二智凡聾鋼刀公門桃李公廨田旱柳黑碌碌花籃話裡帶刺黃膩膩化蛻呼叱混名勦兒嘉與謹潔均拉愧惜樂醄醄寮屬臨軍鱗族梨顋綿綿不絕末食牝雞牡鳴企慕清殄青梧求親靠友欺誣三甫試論送餪酸梅湯談講啼魂蹄子痛惜橐馳屠市頑滞娃娃氣慰結五嶺無甯相碰險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