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棄符信。借指棄官,辭職。《後漢書·陳蕃傳》:“以諫争不合,投傳而去。” 李賢 注:“投,棄也。傳謂符也。”《三國志·魏志·劉廙傳》:“ 望之 又以正諫不合,投傳告歸。”
“投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投傳”指投棄符信,即丢棄官員的身份憑證(符傳),引申為棄官辭職的行為。該詞常見于史書記載,如《後漢書·陳蕃傳》提到陳蕃因谏言不被采納而“投傳而去”,李賢注釋稱“傳謂符也”。
曆史用例
字義分解
相關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因政治理念不合、谏言未被采納等情況下的辭職行為,常見于史書或文言文語境,現代漢語中已罕用。
總結來看,“投傳”通過棄符信這一具體動作,象征性地表達了古代士人主動辭官的決心,反映了傳統政治文化中對氣節與原則的重視。
《投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報告、禀報”。它可以用于表示人們向上級報告、禀告工作進展或情況變化。
《投傳》由“手”字部首和“傳”字構成。
“手”字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
“傳”字則表示傳遞、傳達。
整個字“投”由8個筆畫組成。
《投傳》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
它在古代常用于向皇帝、上級官員報告或禀告重大事務,以表明忠誠和敬意。
隨着社會的發展,現代漢字使用中《投傳》的含義也發生了一定變化。
《投傳》的繁體字為「投傳」。
在古時候,寫《投傳》的方式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古代碑刻。
如今,在正式場合和文化交流中,人們仍然會使用古時候的寫法來強調古代文化的底蘊和傳統的尊重。
1. 他向領導《投傳》了他的計劃和進展情況。
2. 每天他都要向上級将相關的信息《投傳》。
3. 他沒有及時将問題情況《投傳》,導緻産生了嚴重的後果。
投遞、傳達、傳遞、傳話、報告、禀告、報信、奏報
報告、禀報、呈報、彙報、報傥、報喜、禀明
接受、接收、隱瞞、隱匿、保密、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