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基期”的對稱。統計中計算指數、發展速度等動态指标時,與基期(年)對比以取得相對指标的計算時期(年份)。如以1995年的國民生産總值數字與1990年的數字對比以計算“八五”期間的發展速度時,1995年即為報告期。②生産經營活動或一般工作實際完成後作出總結所包括的時期。其資料可用以與前期對比,也可與計劃期(如下一年度)對比。
報告期是統計學和經濟分析領域常用的專業術語,指在對比研究中被重點觀察、分析或描述的具體時間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對"報告"一詞的釋義(指正式陳述調查或研究結果)[來源1],結合《經濟統計術語手冊》的定義,報告期通常作為研究主體存在,需要通過與基期(參照期)的對比來展現發展變化。例如國家統計局在分析2024年GDP增長時,該年份即為報告期,而2023年則作為基期[來源2]。
在具體應用中,報告期具有三個核心特征:首先,它必須具有明确的時間邊界,如季度報告期(2025年Q1)、年度報告期(2024年度);其次,作為動态對比的現時研究對象,常與固定基期或環比基期形成對比關系;第三,其數據采集需遵循《統計法》規定的時效性和準确性要求[來源3]。資本市場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按半年度報告期(1-6月)和年度報告期(1-12月)定期披露財務數據,這種周期性設置既保證了信息可比性,又維護了投資者權益[來源4]。
需要注意,報告期的選擇直接影響分析結論的科學性。如研究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若将2020年一季度設為報告期,與2019年同期(基期)對比,能更準确反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程度[來源5]。這種對比方法在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被稱為"定基比分析法",是國際通行的經濟監測手段。
報告期是統計學和數據分析中的基礎概念,指用于計算動态指标(如指數、增長率)或進行實際工作總結的特定時間段。以下是詳細解析:
與基期對應
報告期是相對于基期(基準時期)而言的,兩者共同構成動态對比關系。例如,若比較2024年與2020年的GDP,2024年為報告期,2020年為基期。
用途分類
時間範圍
可能是具體年份(如2025年)、月份(如編制價格指數時常用當月為報告期),或其他自定義周期。
通過對比分析報告期與基期的數據,可揭示趨勢、評估成效,為決策提供依據。
暗海奧義白牡丹保人八坐悲凄貝塔彩局餐事撤兵創出除鲠蹙動得合鍛練杜麗娘遁俗法守風流儒雅福庇幅塞輔宣幹浴合該黑精鴻源懷寶寄臣謹察驚代金光草警員科則快人快語樂天兩言連雁力克瞀芮名父泡花痊較去如黃鶴曲體省訾生做水枯石爛殊趨私越潭潭桃菹吐槽文錦誣捏五緯無形進出口下旅縣父母湘絃小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