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政府按田地類别、等級而定的田賦标準。《明史·食貨志二》:“凡重者輕之,輕者重之,欲使科則適均,而畝科一石之稅未嘗減雲。”
(2).指按田賦标準收稅。 陳虬 《救時要議》:“地方官督勸居民赴佃,量給遣費,到佃後官給籽種三年,始行科則,當無有不樂從者。”
“科則”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中國古代田賦制度相關。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多個來源(),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科則指中國曆代政府按田地類别、等級制定的田賦征收标準,具體表現為不同土地質量對應不同的賦稅額度。例如:
部分文獻(如)提到“科則”作為成語,表示“按規章制度辦事”。但此用法較為少見,多數曆史資料仍以田賦制度解釋為主。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細節,可參考《明史·食貨志》《福惠全書》等原始文獻(來源:)。
科則(kē zé)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成兩個部首:禾(hé)和貝(bèi),并且具有七個筆畫。禾部表示與農業有關,貝部表示與財富有關。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院學派,在這個語境下表示“規章制度”或者“法律法規”,特指儒家學派中的規矩和道德準則。
在繁體字中,科則以「科則」表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科則在古書法中常以隸書或篆書的形式呈現。其中,“科”字的構造與現在基本相同,但是“則”字的形狀稍有不同,具體的變化參考古代文字學翻譯相關的書籍。
1. 學生們需要遵守學校的科則,尊重師長和校園規定。
2. 在這個組織中,科則被視為堅持行為準則的重要标志。
3. 這本書詳細描述了古代中國人生活中的科則和禮節。
科學、科普、科學家、科技、執行
規章、準則、條例、法規
違規、違法、違背、不聽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