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文的意思、分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文的解釋

(1).一分一文,極言錢少。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若謂非貧乏有可送納,即自 元祐 元年至今,并不曾納到分文。”《醒世姻緣傳》第十回:“分頭尋覓足色足數金銀,分文不少,托得二人交付進去。”《文明小史》第十一回:“隻要他們肯頂名,就是做萬民傘的錢,還有那蓋造生祠的款子,通統是敝東自己拿出來,決不要他們破費分文。” 魯迅 《書信集·緻曹靖華》:“我有三千餘,與開明書店交涉至今,還是分文得不到。”

(2).分析文字。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絶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分文”是漢語中由兩個古代貨币單位“分”和“文”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

    “分”為古代重量單位,約等于一兩的百分之一;“文”是古代最小的銅錢單位,如“一文錢”。兩者連用指代極微小的錢財,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分文”為“極少的錢”(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分文”常以否定形式出現,強調“毫無代價或報酬”。例如“分文不取”表示不收任何費用,“分文不值”比喻毫無價值。此用法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歸納為“形容事物微小或毫無價值”(來源:《漢語大詞典》)。

  3. 語法特點

    “分文”多作賓語或狀語,需搭配否定詞使用,如“分文未付”“分文未賺”。《新華成語詞典》指出,其否定結構具有強調語氣的作用(來源:《新華成語詞典》第3版)。

  4.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貨币制度的曆史信息,反映了以小見大的經濟觀念。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提及,“分文”的沿用體現了漢語詞彙的穩定性(來源:王力《古代漢語》)。

  5. 使用場景對比

    在口語中,“分文”多用于強調經濟行為的徹底性(如“分文不讓”),而書面語中則傾向抽象化表達(如“分文未名”)。《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明确标注了其語體差異(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分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極少的錢,通常用于否定或強調數量極少的情形。例如:

二、詞源與曆史用法

“分”和“文”均為古代貨币單位(如“一文錢”“一分銀”),合稱泛指小額錢財。古典文獻中常見相關表述:

三、現代用法與語境

  1. 否定表達:多與“不”“無”等否定詞連用,如“分文不取”“分文未得”。
  2. 強調微薄:用于對比或誇張,如“他分文未花便辦成了事”。
  3. 法語翻譯:對應“un sou”(法語中表示極小的錢币)。

四、常見搭配

總結來看,“分文”通過具體化古代貨币單位,抽象化為“極少錢財”的象征,廣泛用于文學、口語中,體現漢語以具體表抽象的修辭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凹凸扳罾法八大山人背指鬓霜長街短巷察驗赤帷辭理丹窦道服燈伎東坡書院二郊方軒蜚雲憤不欲生鳳凰在笯富財夫離甘子高而富球泓噌惶擾灰匙火剌剌繼絆吉笄酒眼絶走駏驉誇蛾樂餌良死陵蹈陵越辂木磨翻齧檗吞針懦脆排棄劈溜撲剌皮膜破題潛山隱市清亮青史留名奇衺人瑞上方剩索十二物水壺太一宮貪饕讨服讨羽恬波媮餒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