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貪得無厭。《戰國策·燕策三》:“今 秦 有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漢 王褒 《洞箫賦》:“故貪饕者聽之而廉隅兮,狼戾者聞之而不懟。” 宋 王安石 《風俗》:“淳樸之風散,則貪饕之行成。” 清 唐孫華 《時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閉,仰拾俯取仍貪饕。”
(2).貪吃,嘴饞。 唐 元稹 《青雲驿》詩:“野鶴啄腥蟲,貪饕不如雞。”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逆賢擅政紀略》:“且性貪饕,善飲啗,尤好噉犬肉。” 清 蔣深 《蠅》詩:“趨熱性能慣,貪饕死亦輕。”
“貪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釋義與分析:
本義解析
“貪饕”原指對食物的極度貪婪,後引申為對物質、權力等欲望的無節制追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貪得無厭,尤指貪食或貪財”,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貪惏無餍”的用法即與此意相通。
詞源與演變
“饕”字本義為傳說中的兇獸“饕餮”,《呂氏春秋》記載其“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後演變為貪婪的象征。因此“貪饕”常與“饕餮”關聯,強調貪婪的惡性程度。
用法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貪饕”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形容官員腐敗(“貪饕之吏”)、資本掠奪(“資本貪饕”)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多用于書面語,含強烈譴責意味。
近義詞辨析
與“貪婪”“貪墨”相比,“貪饕”更強調欲望的失控和破壞性,如《漢書·禮樂志》用“貪饕險诐”描述人性之惡。
參考來源
“貪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為tān tāo,由“貪”和“饕”兩字組成:
貪得無厭
貪吃、嘴饞
擴展:
“饕”在《說文解字》中本義為“貪財”,後演變為貪食的象征,如傳說中貪食的怪獸“饕餮”。
掰謊搬弄是非碧麥不早當晚程糜誠請吃闆刀面悰緒錯守頂門壯戶繁聲風起水湧封人願芬華分形共氣浮爵附片改抹幹九歌舫顧玩轟轟锵锵後約候者艱苦創業腳法靳侮開曠卡鉗虧秤枯腴藍盈盈了若指掌樂宴靈快龍标奪歸籠統碌碌終身落職賣請馬祭憫世謬品奈煩盤賣盤運乾九芹敬起派丘荒丘林熱毛子馬柔暖水漲船高樞秘堂姨屠沽兒香篘相莊如賓鹹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