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後以“風行草偃”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态俗情。《三國志·吳志·張紘傳》“少府 孔融 等皆與親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紘 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 策 材略絶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宋 陳亮 《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熹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謂之邪説異端,謂之非聖無法,風行草偃,民遂移風。”亦作“ 風行草從 ”。《後漢書·郎顗傳》:“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
“風行草偃”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
字面指風吹過草地時,草隨之倒伏的自然現象。比喻德政教化或權威者的言行能感化他人,也泛指強大力量使人順從。
二、出處與背景
出自《論語·顔淵》中孔子與季康子的對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孔子以“風”喻君子的道德感召力,以“草”喻百姓的響應,強調上位者的示範作用。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故事
據傳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李悝以“風行草偃”勸谏國君以身作則,最終國家法令得以高效推行,社會風氣改善。
五、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也可用于形容強勢文化或潮流對群體的影響,如流行趨勢、管理理念的廣泛傳播。
(如需完整出處或更多典故,可參考《論語》原文及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