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額外加派的數額。《天讨·豕韋之裔<普告漢人>》:“ 廣西 按察使 白公 洵 墓誌銘雲:‘ 南寧 錢糧,正額外加派數錢,名曰附封。’”
關于“附封”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附封”指額外加派的數額,通常用于描述古代錢糧征收中的附加費用。例如,在正稅或正額之外,額外征收一定數量的錢財,這類附加部分被稱為“附封”。
該詞最早見于《天讨·豕韋之裔<普告漢人>》中的記載:“廣西按察使白公洵墓志銘雲:‘南甯錢糧,正額外加派數錢,名曰附封。’”。這一用法表明,“附封”在清代或更早的財政體系中,是地方官吏征收賦稅時的一種非正式附加名目。
“附封”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中常見的加派現象。由于地方財政需求或官吏腐敗,正稅之外常以各種名目增加額外征收,加重了民衆負擔。
“附封”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正稅外的附加征收”,具有明确的負面含義,通常與苛捐雜稅相關聯。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學術或曆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天讨·豕韋之裔<普告漢人>》及相關曆史檔案。
《附封》是指在信件、文件等後附上的額外封套或封條。
《附封》的部首是阝,共有9個筆畫。
《附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書寫作法。古人在寫信或文件時常常會使用額外的封套或封條進行封裝,以表示正式和尊重。
《附封》的繁體字為「附封」。
古代的漢字寫法多有變化,但在《附封》一詞中,其寫法較為穩定,沒有明顯的變化。
1. 請在這封信的附封上簽名。
2. 這份文件需要加蓋公章并附封。
無。
封套、封條。
開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