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葑菲的意思、葑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葑菲的解釋

《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 鄭玄 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其根惡時并棄其葉。”蔓菁,即蕪菁。蕪菁與葍皆屬普通菜蔬。葉與根皆可食。但其根有時略帶苦味,人們有因其苦而棄之。後因以“葑菲”用為鄙陋之人或有一德可取之謙辭。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徒抱忠孝志,猶為葑菲遷。” 宋 陳亮 《又與勾熙載提舉書》:“豈郎中欲納一世之才,高高下下,不使絲髮遺棄,亦欲忘其下6*體而采其葑菲乎!此意高矣厚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妾》:“一日,年長者來,謂 劉 曰:‘舍妹與君有緣,願無棄葑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葑菲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葑菲"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其含義可從字面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核心承載着一種自謙的意味:

一、字面本義:指兩種普通蔬菜

二、引申義與核心典故:自謙之詞 “葑菲”的深層含義和常用義,主要源于《詩經·邶風·谷風》中的名句: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采摘蕪菁和蘿蔔,難道就不取它們的根莖嗎?)

三、現代用法總結 在現代漢語中,“葑菲”主要用作謙辭,常見于書面語或較文雅的場合:

引用參考來源:

  1. 《詩經·邶風·谷風》: 這是“葑菲”一詞文化内涵和引申義的原始出處。該詩收錄于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可參考權威版本如中華書局出版的《毛詩正義》或《十三經注疏》本。
  2. 《漢語大詞典》: 作為當今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漢語大詞典》對“葑菲”的詞義(包括本義和引申義)、詞源(引《詩經》為證)及用法有詳細、準确的收錄和解釋。
  3. 《辭源》 (修訂本): 這部大型古漢語辭書注重探求詞的本源,對“葑菲”的解釋會着重其古典出處(《詩經》)和在古代文獻中的運用,是理解該詞曆史語義的重要工具書。商務印書館出版。
  4.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專攻古代漢語詞彙,對“葑菲”的解釋會結合其在古籍中的用例,清晰闡明其作為謙辭的用法和來源典故。
  5.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商務印書館): 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代表,其對“葑菲”的釋義側重于其現代仍在使用的引申義,即作為謙辭的含義,反映了該詞在現代語言中的生命力。

通過以上經典文獻和權威辭書的解釋,可以全面、準确地把握“葑菲”一詞從具體植物到抽象謙辭的語義演變及其在漢語中的規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葑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含義

“葑”指蕪菁(又名蔓菁),屬十字花科,根莖可食;而“菲”則指土瓜(或葍菜),也是一種根莖類野菜。兩者均為古代常見蔬菜,葉與根均可食用,但根部偶帶苦味。

二、典故出處

源自《詩經·邶風·谷風》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意為采摘葑、菲時,不應因根部苦澀而丢棄莖葉。鄭玄注疏強調“不可因根惡棄葉”,引申出對事物需全面看待的哲理。

三、比喻意義

  1. 謙辭用法
    用于自謙表示“雖鄙陋卻有一德可取”,如請求他人采納建議時稱“葑菲之采”。
  2. 處世啟示
    比喻待人接物應包容缺點、取其所長,如成語“不遺葑菲”即倡導不因局部缺陷否定整體價值。
  3. 情感象征
    古代詩文(如鮑照《紹古辭》)借“葑菲”喻指忠孝品質或夫妻相處之道,強調不因外在變化舍棄内在德行。

四、現代應用

多用于書面謙辭或文學表達,例如:“拙見雖淺,尚祈葑菲之采。”體現中華文化中自謙與包容的傳統思維。


如需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成語典故細節,可查閱《詩經》注本或《漢語成語大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絶薄心腸策括朝盈夕虛齒如瓠犀螭文雠敵綢缪淳備初生牛犢不怕虎楚梼東府扼吭奪食豐采俸銀豐豫感逝山陽更仆難數瓜片鼓半貴星鬼謠過重豪粗黃蒿混元嘉趣進退中繩抗浮可人風味顆鹽狼奔鼠竄婪栗镂金錯采綿天冥屋闵然遷蹇遷行洽普奇傀青帝啓示桑落酒沙害山高皇帝遠省得實測手函瘦生霜電邃茂隋珍聽從委宛委墜勿已遐慨饷餫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