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地元氣。亦指天地。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九:“混元生兩儀,四象運衡璣。”《後漢書·班固傳》:“厥道至乎經緯乾坤,出入三光,外運混元,内浸豪芒。” 李賢 注:“混元,天地之總名。” 唐 方幹 《處州洞溪》詩:“混元融結後,便有此溪名。” 宋 司馬光 《次韻和鄰幾秋雨十六韻》:“混元初不宰,霪雨浩無程。”《封神演義》第八二回:“混元初判道為尊,煉就乾坤清濁分。”
(2).謂開天辟地之時。形容極古遠的時代。 唐 白居易 《卯時酒》詩:“似遊 華胥國 ,疑反混元代。”《雲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
“混元”一詞的含義可從哲學、文學及現代應用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哲學與宇宙觀
混元源自道教思想,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态,即元氣未分、形質不分的原始階段。這一概念并非簡單的無序,而是蘊含有序的混化運動,體現天地人合一的整體性(如《後漢書》稱其為“天地之總名”)。
文學與曆史釋義
現代延伸與成語用法
在成語中可引申為“混亂無序”的狀态(如形容會議場面雜亂)。此外,該詞也被用于文化作品命名,如國産足球動畫《混元》。
混元的核心内涵是宇宙本源與整體性,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哲學本義與引申義。如需深入古籍原文,可參考《後漢書》《詠懷》等文獻。
混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宇宙大成混沌無形之初,即萬物未分化的狀态。在道家哲學中,混元也指的是宇宙最初的能量,是宇宙中互相交融、變化不定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混元由水部的“氵”和原字底部的“元”組成。氵是水的象形字,元則表示本源、起源。它共有11個筆畫。
來源:混元的字義在《說文解字》中有所記載。在古代,混元一詞多用于道家哲學和玄學思想中,表達了萬物和一切事物的最初狀态。
繁體:繁體字“混元”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混元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常用于書法和碑刻中,略有變化,例如:“渾元”、“溫元”等變體。
例句:
1. 宇宙的起源是從混元狀态開始的。
2. 在太極中,陰陽交融,形成了混元氣息。
組詞:混元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混元功、混元無極、混元内功等。
近義詞:太初、無始。
反義詞:分化、有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