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混元的意思、混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混元的解釋

(1).指天地元氣。亦指天地。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九:“混元生兩儀,四象運衡璣。”《後漢書·班固傳》:“厥道至乎經緯乾坤,出入三光,外運混元,内浸豪芒。” 李賢 注:“混元,天地之總名。” 唐 方幹 《處州洞溪》詩:“混元融結後,便有此溪名。” 宋 司馬光 《次韻和鄰幾秋雨十六韻》:“混元初不宰,霪雨浩無程。”《封神演義》第八二回:“混元初判道為尊,煉就乾坤清濁分。”

(2).謂開天辟地之時。形容極古遠的時代。 唐 白居易 《卯時酒》詩:“似遊 華胥國 ,疑反混元代。”《雲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混元”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與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從道教思想中衍生而來,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詞構成與基本釋義

  1. 字義拆解
    • 混:本義指水勢盛大交融,引申為“混沌、未分化、交融一體”的狀态,如《說文解字》釋“混”為“豐流也”。
    • 元:指本源、起始,如《春秋繁露》載“元者為萬物之本”,象征宇宙初始之氣。

      二字結合指“元氣未分、天地未形前的混沌狀态”,代表宇宙生成前的原始統一體。

二、道教哲學核心義

在道教典籍中,“混元”被賦予形而上的宇宙論意義:

  1. 宇宙本源

    指天地未開辟前的先天狀态,如《雲笈七籤》卷三載:“混元者,記事于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 此狀态蘊含萬物化生的根本能量(元氣),是道教“無中生有”哲學觀的體現。

  2. 道體别名

    道教将“混元”等同于“道”的别名,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描述道作為混沌未分的絕對存在,先于時空而獨立運行。

三、文化延伸義

  1. 時間象征

    代指極古遠的時代,如唐代《藝文類聚》引《遁甲開山圖》:“混元者,天地未判之前也。”

  2. 修煉境界

    内丹學中指“神氣合一”的至高境界,如《鐘呂傳道集》稱“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神與道合,謂之混元”。

四、音讀與典籍用例

五、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定義“混元”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狀态,亦謂開天辟地之時”。
  2. 《辭海》(第七版):釋為“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指宇宙形成前元氣未分的狀态”。

“混元”是以道教宇宙觀為核心,融合哲學、修煉文化的複合概念,其本質是對宇宙本源及萬物生成邏輯的抽象概括,成為中華思想中闡釋“天人合一”的重要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混元”一詞的含義可從哲學、文學及現代應用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1. 哲學與宇宙觀
    混元源自道教思想,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态,即元氣未分、形質不分的原始階段。這一概念并非簡單的無序,而是蘊含有序的混化運動,體現天地人合一的整體性(如《後漢書》稱其為“天地之總名”)。

  2. 文學與曆史釋義

    • 天地元氣:常代指天地本身,如三國阮籍《詠懷》中“混元生兩儀”。
    • 時間維度:形容極古遠的開天辟地時期,如唐代白居易詩中“混元代”的表述。
  3. 現代延伸與成語用法
    在成語中可引申為“混亂無序”的狀态(如形容會議場面雜亂)。此外,該詞也被用于文化作品命名,如國産足球動畫《混元》。

混元的核心内涵是宇宙本源與整體性,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哲學本義與引申義。如需深入古籍原文,可參考《後漢書》《詠懷》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底子寶飾備極悲翁本富并兵敝綈惡粟差貸暢月茶餘飯飽臣司穿空翠钿導官的笃班頓開訛蠹扶木幅塞幹越桂劇骨蹻紅巾軍弘毅寬厚錦幪金蕖苦于壈坎樂昌破鏡籠總亂糟糟煤房藕煤疋歌披靡勤兒輕柔青松肉絲三闾小玉傷尅生畜聖君聲求氣應生育十室九匮輸掠松關貪夫徇利王迹維藩五采無咎香江橡皮泥鄉書相赒霞石歇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