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倉皇亂跑。 明 徐複祚 《投梭記·獲丑》:“隻見紛紛麋鹿衝他陣……似鬼遣神差齊觸狠,他狼奔鼠竄忙忙遁。” 明 許自昌 《水浒記·火併》:“端不為那逐烏飛兔走忙,趁狼奔鼠竄慌,祇為這些時 梁山泊 能收人望。” 明 沉鲸 《雙珠記·協謀誣訟》:“舞文弄法多姦詭,忽聞訪察怕如雷,狼奔鼠竄,無由懺悔。”
成語解釋:狼奔鼠竄
拼音:láng bēn shǔ cuàn
結構:聯合式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詞,常用于描述失敗者或作惡者的狼狽狀态。
指狼和老鼠般驚慌逃竄,比喻人或群體在遭遇打擊、追捕時倉皇逃散、四處亂跑的情景。既強調逃跑的廣泛性("四處奔跑"),也突出慌亂無措的狀态("倉皇逃竄")。
最早見于明代文學作品:
成語 | 側重點 | 示例場景 |
---|---|---|
抱頭鼠竄 | 強調抱頭逃命的狼狽姿态 | 小偷被追時慌忙逃跑 |
落荒而逃 | 突出逃向荒野的路徑選擇 | 戰敗後逃入山林 |
鳥駭鼠竄 | 形容極度驚恐下的逃散 | 突發災難中人群四散 |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雙珠記》《水浒記》等明代文獻。
《狼奔鼠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狼群快速奔跑的樣子,也可用來形容狡猾而快速的行動。
《狼奔鼠竄》的部首拆分為犭(犬部)+ 辰(辰部)+ 鼠(鼠部)+ 穴(穴部)。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狼奔鼠竄》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三中的記載:“江夏王景伯,子初奢縱,奔走若狼。陸法言曰:‘狼奔鼠竄。’”這個成語後來廣泛傳播開來。
繁體字形為「狼奔鼠竄」。
在古代,「狼奔鼠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思和現代用法相近。例如,《說文解字》中将「奔竄」分别寫作「奔竄」、「奔竊」。
1. 那名小偷犯案後狼奔鼠竄,隱沒在夜色中。
2. 敵軍被我軍的猛攻吓得狼奔鼠竄,一敗塗地。
狼狼狽狼狽為奸,狼心狗肺,奔波奔走,竄改竄犯,鼠目麈耳,鼠肚雞腸。
風馳電掣、如入無人之境。
穩步前進、步履不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