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背裝的意思、包背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背裝的解釋

圖書裝訂法的一種,書頁用線或紙撚裝訂成冊,用厚紙或绫絹等包背粘連,紙撚和線不外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包背裝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之一,指将印有文字的紙頁正面對折後疊放,用紙撚固定書脊,再用整張紙包裹書背并粘連成冊的裝訂方式。其名稱源于“包裹書背”的特點,主要流行于元代至明代中期,是蝴蝶裝向線裝過渡的重要形态。

一、曆史源流與演變

包背裝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時期,元代因官方刻書業的興盛得到普及。明代《永樂大典》采用黃绫包背裝,标志該技術達到工藝頂峰。隨着明代中葉線裝技術成熟,包背裝逐漸退出主流。

二、結構特征

  1. 折疊方式:單面印刷紙張沿中縫正折,文字面朝外,與蝴蝶裝反向折疊形成對比;
  2. 裝訂工藝:使用楮樹汁黏合書背,書衣多用厚紙或織錦,書口處形成“金鑲玉”裝飾效果;
  3. 版式規範:版心偏向左側便于穿紙撚,版框高度統一在22-24厘米(約合明代營造尺七寸)。

三、文獻價值與影響

國家圖書館藏明洪武三年《元史》包背裝刻本,完整保留了元代匠作局的裝潢規制。該形制對朝鮮半島的“表具裝”和日本“大和綴”産生直接影響,現存最早實物為韓國湖林博物館藏高麗時期《金剛經》包背裝殘卷。

(參考文獻: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中心、中華書局《古籍版本學概論》、文物出版社《中國古代書籍裝幀》)

網絡擴展解釋

包背裝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核心特征是通過包裹書脊實現裝訂。綜合各權威資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将書頁正面對折後,用紙撚或線固定,再以整張厚紙/绫絹包裹書脊的裝訂工藝。其最大特點是裝訂線不外露,區别于後來的線裝書。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時間:現存記載存在分歧,多數資料認為始于元代(如、5、10),但提到南宋後期已有雛形
  2. 盛行時期:主要流行于元、明兩代
  3. 演變關系:由蝴蝶裝改良而來,最終被更便捷的線裝取代

三、裝訂工藝

  1. 折頁方式:将書頁沿中縫正面對折(文字朝外),與蝴蝶裝的背對背折法相反
  2. 固定方法:先用紙撚或線裝訂成冊
  3. 包背處理:最後用整張材料(棉紙/绫絹)包裹書脊粘連,形成平整書背

四、使用特點

需注意将"包背裝"誤作成語,實為混淆概念。更多古籍裝幀形式可通過搜索來源獲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奧學白幍拔十失五椑車備查辯章必固浡郁骖鸾吃沒叢煩第二人墆積發秘返駕非讦奮武扶衛高架車輛攻土過形橫三竪四紅頂輝煌寄靈緊洞洞鏡蔔津貼進站絕子絕孫堪忍涼州曲領薦笭箐吏役名副其實粘粘糊糊暖笙怒憤旁搖陰煽瓢觯僻介青華君屈座軟爛三壬上文山漢韶齡沙沙聲繩伎適景石匮宿地碎累徒卒問望聞一知十無腳蟹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