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術數家語。言人腹部有三壬,乃長壽之征。《三國志·魏志·管辂傳》:“吾額上無生骨,眼中無守精,鼻無梁柱,腳無天根,背無三甲,腹無三壬,此皆不壽之驗。” 唐 劉禹錫 《樂天是月長齋遂為聯句》詩:“鑒容稱 四皓 ,捫腹有三壬。” 宋 陸遊 《冬日感興十韻》:“夢魂來二竪,相法欠三壬。”
“三壬”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物品德高尚,具備忠誠、正直、膽識和智慧等優秀品質,常用于高度贊揚他人。
詞源與典故
源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曾提出觀人三标準:“好智、好學、好問”,後人将其概括為“三壬”,象征品德的圓滿和純淨如水。
文化内涵
“三”代表完整,“壬”屬天幹第九位,在五行中對應“水”,寓意品德如水般純粹包容,符合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基本定義
術數家用語,指人腹部呈現“三壬”的體征,被視為長壽之兆。例如《三國志》提到“腹無三壬”為短壽之征,陸遊詩中也用“相法欠三壬”感歎年邁。
曆史用例
“三壬”既可形容品德高尚(成語),也可指代長壽體征(相術術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如需更多例句或學術讨論,可參考《史記》《三國志》等古籍及詞典釋義。
《三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代了古代帝王常用的一種儀式。在曆史上,《三壬》是指将三壬土放入太盆中,以此來祈求豐收和祥瑞。
《三壬》這個詞由“士”、“土”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士”和“土”,士部首表示人,土部首表示土地。
《三壬》一共由10個筆畫組成。根據書寫規範,先寫“士”部首,再寫“土”部首。
《三壬》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中,是古代帝王祭祀儀式的一部分。這個詞在古代帝王的官方文獻中得到廣泛使用。
《三壬》的繁體字為「三壬」,與簡體字形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三壬》一詞古時的寫法為「參壬」,表示“三次祭壬土”的意思。
1. 在古代,帝王常常舉行《三壬》儀式來祈求豐收。
2. 曆史上,《三壬》儀式被視為一種祈福和神聖的儀式。
三壬國(古代史中指祭祀的地方)
三壬儀(古代帝王常用的一種祭祀儀式)
三壬土(用于祭祀的土壤)
三賢(古代帝王經常祭祀的三名賢者)
三寶(佛教中的三寶之一,即佛、法、僧)
五利(即“五谷”和“五畜”,指農業和畜牧業的豐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