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包背装的意思、包背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包背装的解释

图书装订法的一种,书页用线或纸捻装订成册,用厚纸或绫绢等包背粘连,纸捻和线不外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之一,指将印有文字的纸页正面对折后叠放,用纸捻固定书脊,再用整张纸包裹书背并粘连成册的装订方式。其名称源于“包裹书背”的特点,主要流行于元代至明代中期,是蝴蝶装向线装过渡的重要形态。

一、历史源流与演变

包背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元代因官方刻书业的兴盛得到普及。明代《永乐大典》采用黄绫包背装,标志该技术达到工艺顶峰。随着明代中叶线装技术成熟,包背装逐渐退出主流。

二、结构特征

  1. 折叠方式:单面印刷纸张沿中缝正折,文字面朝外,与蝴蝶装反向折叠形成对比;
  2. 装订工艺:使用楮树汁黏合书背,书衣多用厚纸或织锦,书口处形成“金镶玉”装饰效果;
  3. 版式规范:版心偏向左侧便于穿纸捻,版框高度统一在22-24厘米(约合明代营造尺七寸)。

三、文献价值与影响

国家图书馆藏明洪武三年《元史》包背装刻本,完整保留了元代匠作局的装潢规制。该形制对朝鲜半岛的“表具装”和日本“大和缀”产生直接影响,现存最早实物为韩国湖林博物馆藏高丽时期《金刚经》包背装残卷。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中华书局《古籍版本学概论》、文物出版社《中国古代书籍装帧》)

网络扩展解释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包裹书脊实现装订。综合各权威资料,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将书页正面对折后,用纸捻或线固定,再以整张厚纸/绫绢包裹书脊的装订工艺。其最大特点是装订线不外露,区别于后来的线装书。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时间:现存记载存在分歧,多数资料认为始于元代(如、5、10),但提到南宋后期已有雏形
  2. 盛行时期:主要流行于元、明两代
  3. 演变关系:由蝴蝶装改良而来,最终被更便捷的线装取代

三、装订工艺

  1. 折页方式:将书页沿中缝正面对折(文字朝外),与蝴蝶装的背对背折法相反
  2. 固定方法:先用纸捻或线装订成册
  3. 包背处理:最后用整张材料(棉纸/绫绢)包裹书脊粘连,形成平整书背

四、使用特点

需注意将"包背装"误作成语,实为混淆概念。更多古籍装帧形式可通过搜索来源获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爱答不理襃显包扎八陉边帐采菽诚绩称薪而爨斥题词囿第二世界分交伏望浮心感光槁木死灰拐点盥薇鬼吹和买宏才大略鸿品慧炬绛都春僵局谏路角杀阶室尽如所期炯思就木攫閷科头箕踞蜡牋烙印炉冶麻豆慢尤没掂三明净谬论募召挐首凭翊铺呈如虎生翼瑞应三十六国烧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私底下洮河绿石踏心天鼠挑补条禁涂路瓦罐不离井上破五等衔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