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聚風之處。 北周 庾信 《奉報趙王惠酒》詩:“風池還更暖,寒谷遂成暄。” 倪璠 注:“風池,如風井之類。 宋玉 《風賦》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引 盛弘之 《荊州記》曰:‘“ 宜都 狼山縣 有山,山下有穴,大數尺,為風井。”土囊,當此之類也。’此雲‘風池’,亦猶是矣。” 清 厲鹗 《秋日同少穆竹田敦複過報國院》詩:“風池時動樹,秋宇欲銷雲。”
(2).人體經穴名。位于項後枕骨下兩側。主治眩暈、鼻淵、目赤、耳鳴、夜盲、落枕等症。《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膽經穴歌》:“風池肩井淵液長,輒筋日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市中瀆。”注:“從腦空下行耳後,下髮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於耳中,風池穴也。”
風池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醫學典籍與古代文獻進行溯源。
一、中醫穴位術語 風池首見于《黃帝内經》,為足少陽膽經穴位,定位在項後枕骨下兩側凹陷處,與風府穴平齊。晉代皇甫谧《針灸甲乙經》具體描述其位置為“在颞颥後發際陷者中”,主治頭痛、目眩、頸項強痛等風邪侵襲病症。現代《針灸學》将其歸為祛風要穴,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頸椎病及中風後遺症。
二、古典園林建築術語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長安城皇家園林曾設“風池”景觀,指人工開鑿的淺水池塘,通過引風入池形成漣漪,增添園林動态美感。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提及南方私家園林中,風池多與假山、回廊搭配構建氣流循環系統,達到降溫祛暑的實用功能。
“風池”一詞有兩種主要釋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位置:位于項部(後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左右各一穴。具體在枕骨下方,與耳垂平行處。
功能與主治:
名稱由來:
指聚風之處,比喻事物聚集之地。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應用或具體定位,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
必竟兵種禅友朝中措嗔忿忿癡肉脔畜畜亶誠悼惜得二遞傳丁是娥鼎台動身對牀夜雨二夥防旗封十八姨扶政共工乖戾骨貝護袖雞鳴戒旦積年機心幾政舉柴坎侯漆昆侖竹撈攘梁塵踴躍兩階立馬萬言理遣栾栾履踐磨鋊潑煩裒集乾俸愀然不樂騎馬尋馬祁山權任勸善蛐蟺哥三擦散寮書典數中速殄泰古堂布拖男帶女土中五花大綁霞繃下貧細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