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駮的意思、封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駮的解釋

亦作“ 封駁 ”。封還并對诏敕之不當者加以駁正。此制 漢 時已有,但無專職掌管。如 西漢 哀帝 益封 董賢 ,丞相 王嘉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見《漢書·王嘉傳》。 東漢 明帝 時, 锺離意 為尚書仆射,亦“獨敢諫争,數封還詔書”,見《後漢書·锺離意傳》。至 唐 始由門下省掌管,對有失宜诏敕可以封還,有錯誤者則由給事中駁正。 五代 廢。 宋 太宗 時複 唐 舊制。 明 罷門下省長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給事中駁正。 清 代給事中與禦史職掌合并,此制遂廢。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給事中之職,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馬光 《乞合兩省為一劄子》:“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駮,日有争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駁》:“ 明 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參閱《唐六典·門下省》。參見“ 封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駮(fēng bó)是古代行政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臣子對皇帝诏令的封還與駁正行為。該詞由“封”和“駮”組合而成:“封”指密封退回,“駮”通“駁”,即辯駁異議,合稱體現古代官僚體系對皇權的制衡機制。

結構解析

“封駮”為并列式複合詞,其中“封”源于《說文解字》中“爵諸侯之土也”的引申義,表示封閉文書;“駮”在《玉篇》中釋為“馬色不純”,後假借為“駁”,引申為駁斥、糾正。

制度溯源

此制度最早見于漢代,成熟于唐代。據《唐六典》記載,門下省給事中掌“诏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即通過封還诏書、籤署駁議的方式行使監察權。宋代沿襲此制,《宋史·職官志》載“凡政令有失當,除授非其人,則論奏封還詞頭”。

典型例證

《資治通鑒·唐紀》載魏徵多次封駁太宗敕命;明代海瑞任戶部主事時,曾封駁嘉靖帝興建宮觀的诏令。清趙翼《陔餘叢考》稱:“封駁之制,曆代相沿,實為匡正君失之良法。”

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中,“封駮”作為曆史詞彙,多用于典章制度研究領域。《辭源》将其列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詞條,《漢語大詞典》标注其為“已消亡的古官職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封駮”一詞,目前可查的公開資料中暫未找到直接對應的權威解釋。以下是基于字形、發音及相似結構的推測分析:

  1. 可能的字形混淆
    “駮”是“駁”的異體字,推測“封駮”可能為“封駁”的誤寫。古代“封駁”指官員對诏令的審核與駁回制度,如唐代門下省負責封還皇帝不當诏書、駁正臣下奏章()。

  2. 結構與發音

    • 若按原字拆分:“封”為左右結構,讀作fēng;“駮”為左右結構,讀作bó(同“駁”)。
    • 組合後可能讀作fēng bó,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确認。
  3. 近義詞參考
    類似詞彙如“封匦”(fēng guǐ)指收受奏章的匣子(),可能與古代文書審查制度相關,或為“封駮”的關聯場景。

建議:該詞可能屬生僻或曆史術語,建議核查《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文獻,或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哀叩白手起家剝剝漕引朝賀除愈道貌俨然洞天福地斷章摘句獨謡飯廳飛鈎咈郁菰菜瑰絶耗匮黑話皇駕回描護臘江實驕敵燋爇戢和稽浸驚羨記室急早鈞聲開炮零七碎八流演荦峃馬乘沒打緊門封篾纜暮想朝思撚須孽庶怒火蟠攫披砍牆進耆德清茂窮奸極惡齊射叡才啬年沙摩竹沈埃時乖運乖鼠耗夙儒讨流溯源頭虱王烈限役蕭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