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俨然的意思、道貌俨然的詳細解釋
道貌俨然的解釋
見“ 道貌岸然 ”。
詞語分解
- 道貌的解釋 .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鐘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 俨然的解釋 ∶形容整齊陣容俨然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形容特别像蹲石鱗鱗,俨然類畫。;;《聊齋志異;促織》 ∶形容莊重嚴肅聞之俨然晚飯擺出來了,四叔俨然的陪着。;;魯迅《祝福》詳細解
專業解析
"道貌俨然"(也常寫作"道貌岸然")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人的神态外貌莊重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但往往帶有貶義,暗指其外表裝得正經高尚,而實際可能表裡不一、虛僞做作。
詳細釋義:
-
字面拆解與核心含義:
- 道貌: "道"指道德、道理、正派;"貌"指外表、神态、容貌。合起來指外表看起來符合道德規範、正經嚴肅的樣子。
- 俨然: 形容莊重、嚴肅、一本正經的神态。
- 整體: 形容人神态莊重、外貌嚴肅,擺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
-
深層含義與用法:
- 這個成語的核心在于其強烈的諷刺意味。它不僅僅描述外貌的嚴肅莊重,更強調這種莊重嚴肅是刻意僞裝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掩蓋内在的虛僞、卑劣或不端行為。
- 使用時,通常帶有貶義,指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卻行為龌龊、心術不正的僞君子。
- 它揭示了外表與内在、言與行之間的巨大反差和矛盾。
-
文化内涵:
- "道貌俨然"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表裡如一、言行一緻的道德要求。它批判的是那種隻注重表面功夫、沽名釣譽的虛僞人格。
- 這個成語常用于揭露和諷刺那些在公衆面前裝腔作勢、擺架子,實則内心肮髒或行為不檢點的人。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道貌岸然"的釋義為:"神态莊重嚴肅(常含譏諷意)。" 這一定義簡潔地抓住了該成語的核心——莊重嚴肅的外表及其常含的諷刺意味。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提供了更詳細的解釋:"神态莊重嚴肅。多含譏刺意。謂神态故作正經。" 明确指出其常用于諷刺,并點明"故作正經"的虛僞本質。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解釋為:"形容神态莊重嚴肅。現多用于諷刺故作正經表裡不一的僞君子。" 強調了其現代用法中強烈的批判對象——僞君子。
"道貌俨然"是一個具有深刻諷刺意味的成語,它描繪了一個人外表莊重嚴肅、俨然一副正人君子的形象,但其深層含義在于揭露和批判這種形象背後的虛僞本質。它提醒人們警惕那些表裡不一、言行相悖的僞善者。在使用時,需注意其強烈的貶義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道貌俨然”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o mào yǎn rán,其含義與“道貌岸然”相同,通常用于形容人外表莊重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但往往暗含表裡不一或故作姿态的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本義:指神态嚴肅端正,表面看似遵循道德規範,實際可能虛僞做作。常用于嘲諷那些表面上正經、内心卻另有盤算的人。
- 結構分析:
- 道:道德準則;
- 貌:外表形象;
- 俨然:莊重嚴肅的樣子。
2.出處與例句
- 經典出處:巴金《家》中提到:“爺爺從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後來才變為道貌俨然的。”。
- 現代例句:高陽在《胡雪岩全傳·紅頂商人》中寫道:“曾相道貌俨然,出語亦有冷隽的時候了。”。
3.用法與感情色彩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狀語,多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行為。
- 感情色彩:含貶義,暗含諷刺意味。
4.近義詞
5.補充說明
-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對僞善者的調侃。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描寫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波畢朝慶臣服舛馳摧謝導熱倒箱會低聲波惡卧轓軒分撇攻刼宮樂狗刮頭酤坊鼓吻奮爪含榮合主紅馥馥泓渟華裡胡拜鑒戒金石計然之策酒啖舊宅擊賊笏巨鱗愧心老兒當鹿園驢駒拔撅率情悶滿俛卬妙音闵悔牡丹亭秾桃盤擔普同欹嵚曆落囚首垢面驅鳄胠翼人氏羶芗生洲沈想水祅疏糲束溼縢書天火褪淡塗脂抹粉武媚小窗狹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