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駮的意思、封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駮的解释

亦作“ 封驳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駮(fēng bó)是古代行政制度中的专用术语,指臣子对皇帝诏令的封还与驳正行为。该词由“封”和“駮”组合而成:“封”指密封退回,“駮”通“驳”,即辩驳异议,合称体现古代官僚体系对皇权的制衡机制。

结构解析

“封駮”为并列式复合词,其中“封”源于《说文解字》中“爵诸侯之土也”的引申义,表示封闭文书;“駮”在《玉篇》中释为“马色不纯”,后假借为“驳”,引申为驳斥、纠正。

制度溯源

此制度最早见于汉代,成熟于唐代。据《唐六典》记载,门下省给事中掌“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即通过封还诏书、签署驳议的方式行使监察权。宋代沿袭此制,《宋史·职官志》载“凡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

典型例证

《资治通鉴·唐纪》载魏徵多次封驳太宗敕命;明代海瑞任户部主事时,曾封驳嘉靖帝兴建宫观的诏令。清赵翼《陔余丛考》称:“封驳之制,历代相沿,实为匡正君失之良法。”

语义流变

现代汉语中,“封駮”作为历史词汇,多用于典章制度研究领域。《辞源》将其列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词条,《汉语大词典》标注其为“已消亡的古官职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封駮”一词,目前可查的公开资料中暂未找到直接对应的权威解释。以下是基于字形、发音及相似结构的推测分析:

  1. 可能的字形混淆
    “駮”是“驳”的异体字,推测“封駮”可能为“封驳”的误写。古代“封驳”指官员对诏令的审核与驳回制度,如唐代门下省负责封还皇帝不当诏书、驳正臣下奏章()。

  2. 结构与发音

    • 若按原字拆分:“封”为左右结构,读作fēng;“駮”为左右结构,读作bó(同“驳”)。
    • 组合后可能读作fēng bó,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确认。
  3. 近义词参考
    类似词汇如“封匦”(fēng guǐ)指收受奏章的匣子(),可能与古代文书审查制度相关,或为“封駮”的关联场景。

建议:该词可能属生僻或历史术语,建议核查《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文献,或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拜免宝纛暴库闭门读书并封鼻息如雷残缺不全朝闻夕改称物平施宸听痴客赤马劫抽毁穿壁错动丹穴鸟的礰钝鲁蜂蜡封锁风箱汾阴抚迹攻理归着果汁黄原煇张将门无犬子急杵擣心秸杆籍馆矜惰剧戏俱瞻可待孔怀鸾交绿藻马蕮面戒僿陋散戏三穴声声口口申屠什伍东西神游十四楼尸陁林贪懦眺瞩猥薄握符洿辱乌丝行狭路相逢鲜衣黠卒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