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愤悱的意思、愤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愤悱的解释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愤慨,怨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愤悱”是汉语中一个源于古典文献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人内心郁结困惑、欲言难表的状态。该词由“愤”与“悱”两个语素构成:

  1. 词义溯源:

    • “愤”本义为郁结于心,《说文解字》释作“懑也”,引申为因思虑不通而情绪积聚。
    • “悱”见于《论语·述而》,朱熹注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特指思维已至表达临界点却尚未明晰的状态。
  2. 经典出处:

    最早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以此阐述启发式教学原则:学生须经历“愤悱”的思考过程,教师方能在其思维突破口给予点拨。

  3. 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愤悱”定义为“谓积思求解”,强调思维活动中的矛盾状态,既包含对问题的强烈求知欲,又暗含暂时无法突破的困顿感。

  4. 应用范畴:

    该词多用于教育哲学领域,形容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边界处的认知挣扎,这种状态被历代学者视为学问精进的关键契机。清代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亦以此描述求理过程中的思维张力。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有效链接,来源标注采用典籍名称替代,实际引用应依据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权威出版社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愤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èn fěi,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源自《论语》)

  1. 词源
    出自《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

    •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心里想弄明白却未能彻底理解的状态);
    •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说却无法清晰表达的状态)。
      这一含义强调学习中“主动思考但未通”的心理状态,是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条件。
  2. 引申用法
    可表示对问题或学问的积思求解,如唐代刘禹锡在《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中用“愤悱”批评当时学风颓靡的现象。


二、引申义

  1. 情绪表达
    可表示愤慨、怨恨,如《旧五代史》中记载官员对政策不满时“班行亦多愤悱”。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较少使用。

三、现代应用


“愤悱”兼具理性(求知未通)与感性(愤懑不平)的双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朱熹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阿吴北豆腐本岛贲石编蒲标售策动畴谘醇茂楚壤俶扰寸裂灯苗滴点东园秘器发粲翻倒风鉴分豁贯彻始终固穷皇考环列兼馔胶带交通网骄阳枷稍汲路疾言厉色看视考庙廊庙材老大小掠立冷兵器鸾耦路岐人梅红莫春飘展钱爿鱼清都紫微歧义悛心去职沈沔説彻缌缞耸跼塔院通替棺突荡頽肩推美魋翕退养五色缤纷无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