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遠古無為之治。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诏》:“ 羲 、 農 、 炎 、 昊 以來,卷領垂衣之世,聖人濟物,未有如斯者也。”參見“ 卷領 ”。
“卷領垂衣”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遠古時期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陳代徐陵的《陳公九錫诏》:“羲、農、炎、昊以來,卷領垂衣之世,聖人濟物,未有如斯者也。”,通過列舉上古帝王(伏羲、神農、炎帝、少昊)的治國方式,強調無為而治的崇高境界。
文化背景
“卷領垂衣”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理想,與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典故一脈相承,體現了古人對簡樸治理和自然秩序的推崇。
補充說明: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原始語境,可參考《陳公九錫诏》及相關道家典籍。
《卷領垂衣》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衣領被整齊地卷起并垂于胸前,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整潔、莊重的形象。
《卷領垂衣》由三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成“卩”、“川”和“衣”三個部首。其中,“卩”部表示印章,“川”部表示河流,“衣”部表示衣服。
根據《漢字筆畫數表》,總共有12個筆畫。其中,“卩”部有1個筆畫,“川”部有3個筆畫,“衣”部有8個筆畫。
《卷領垂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論語《裡仁篇》:“黃帝沒書而杲使作書之字於桐皮卷。作夏後氏相於巽皮卷。作殷人巳方於章皮卷。作周公旦字於畚帚。所以印其政者,草求古木,獻之聖君。” 意思是說,黃帝把自己的書寫在桐皮卷上,夏後氏的書寫在巽皮卷上,殷人的書寫在章皮卷上,周公旦的字寫在畚帚上。這種方式被用來記載政令和文字的傳遞。
《卷領垂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卷領垂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部分漢字的書寫方式與今天有所差異。然而,對于《卷領垂衣》這個詞來說,其漢字書寫方式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時常身着一襲整潔的軍裝,卷領垂衣,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
2. 這位老教授衣冠楚楚,卷領垂衣,教學态度莊重嚴謹。
組詞中的字和《卷領垂衣》相關,如:卷土重來、垂頭喪氣、領袖、衣裝等。
近義詞:整齊劃一、衣冠楚楚、莊重
反義詞:邋遢、衣冠不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