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恻的意思、忿恻的詳細解釋
忿恻的解釋
忿怒傷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鏡聽》:“兩婦在廚下炊飯餉耕,其熱正苦……母入廚喚大婦曰:‘大男中式矣!汝可涼涼去。’次婦忿惻,泣且炊。”
詞語分解
- 忿的解釋 忿 è 生氣,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憤怒而罵)。不忿(不服氣,不平)。氣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氣)。忿忿不平。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恻的解釋 恻 (惻) è 悲痛:恻隱。恻怛(憂傷)。恻恻(悲痛的樣子)。凄恻。恻然。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忿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忿恻(拼音:fèn cè)指忿怒傷心,形容因憤怒和悲傷交織而産生的情緒。
出處與例句
該詞出自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鏡聽》,文中描寫了兩名兒媳在廚房勞作時的場景:
“次婦忿惻,泣且炊。”
意為:二兒媳因憤怒和傷心而哭泣,但仍繼續燒火做飯。
字義分解
- 忿:同“憤”,表示憤怒、怨恨(如“不忿”)。
- 恻:意為悲傷、憐憫(如“凄恻”“恻然”)。
兩字組合後,強調因憤懑不平引發的悲痛情緒。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因遭遇不公或委屈而産生的複雜情感,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忿恻(粵語讀音:fan1 zaak1)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用來形容極度悲傷、憤怒或心痛之感。康熙字典将其解釋為“憤恨”,現代漢語中的近義詞可以是“痛恨”或“悲痛”。下面是關于忿恻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忿”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的部首是“心”,由5個筆畫構成;
- “恻”也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的部首同樣是“心”,由9個筆畫構成。
來源:
忿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一句描述劉邦當年囚禁項羽的話:“重忿恻而不見釋兵之志。”這句話意味着劉邦心中充滿了對項羽的憤怒和痛恨之情。
繁體:
忿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憤恻」。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忿恻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研究古代文獻中的記載可以找到不同的寫法形式,如「忿恻」、「忿憤」、「憤恻」等。
例句:
- 我聽到這個令人忿恻的消息後,不禁淚如泉湧。
- 當我看到那個受傷的小貓無助地蜷縮在角落裡時,我心中充滿了忿恻之情。
組詞:
- 忿恻痛:
- 忿恻交加
- 忿恻不平
近義詞:
- 忿怒
- 憤怒
- 痛恨
反義詞:
- 平靜
- 安撫
希望上述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相關的詞典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