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目的意思、都目的詳細解釋
都目的解釋
綱目,綱要。《後漢書·應劭傳》:“輒撰具《律本章句》……《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 李賢 注:“司徒即丞相也。總領綱紀,佐理萬機,故有都目。”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網絡擴展解釋
“都目”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官職名稱(金、元代)
含義:指金代和元代設置的官職,屬于首領官的一種,主要負責衙門文書處理、日常公務管理及吏員管轄。
曆史背景:該職位在地方行政中承擔綱紀總領職責,類似現代行政系統中的文書主管或秘書長角色。
二、綱目或綱要(漢代文獻)
含義:指事物的總綱或核心條目,強調對整體内容的系統性概括。
文獻例證:
- 《後漢書·應劭傳》記載應劭撰寫的《司徒都目》,李賢注釋提到“司徒總領綱紀,故有都目”。
- 此處“都目”特指丞相(司徒)職責範圍内的綱領性文件,用于輔助處理國家政務。
補充說明
- 構詞解析:“目”在古漢語中常表示條目、要項(如“綱舉目張”),與“都”(總領、彙總)結合後,引申為總綱或核心條目。
- 使用場景: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區分其指代官職還是綱目,二者分屬不同時期的用法。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與曆史職官研究,需注意語境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目(dōu m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都市之中心部位”。它的拆分部首是“阝”和“目”,其中“阝”表示“阜”,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意為“城寨”,而“目”表示“目睹”,也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意為“眼睛”。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都目在古代的寫法為“斿”,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面的一部分“斿”表示“鬥”,意思是“争鬥、戰鬥”,下面的一部分“目”表示“廠”,意為“工作場所”。所以古代的斿字意為“鬥争場所”,後來逐漸演變為都目。
在繁體字中,都目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都目的例句:
1. 她的辦公室位于市中心的都目,交通便利。
2. 都目地區是商業中心,有很多高樓大廈。
一些與都目相關的詞語有:
1. 都市:指大城市,常與都目一起出現。
2. 中心:表示某事物的核心或重要位置。
反義詞沒有直接與都目對立的詞彙,因為都目代表的是城市的中心部位,沒有完全對立的概念。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