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官府以議價交易為名向民間強制征購糧食。始于 北魏 。《魏書·食貨志》:“又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為邊備。”《新唐書·宦者傳上·高力士》:“和糴不止,則私藏竭,逐末者衆。”《中州集》卷七引 金 李節 詩:“棓頭打出和糴米,丁口籤來自願軍。”
“和籴”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其含義和演變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和籴是北魏至明清時期政府以“議價交易”名義強制征購民間糧食的官買制度。字面中“籴”(dí)意為買入糧食,與“粜”(tiào,賣出糧食)相對。
曆史演變
實施特點
名義上為“議價交易”,實際多通過行政手段攤派,甚至演變為變相賦稅,導緻民間負擔加重。例如金代李節詩中提到“棓頭打出和籴米”,側面反映強制性質。
争議與補充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提到和籴為“祭祀禮儀”,但此說法與其他權威曆史記載矛盾,可能為混淆或訛誤,建議以經濟制度解釋為主。
提示: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魏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或結合宋代財政史研究綜合判斷。
《和籴》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平息饑荒、解決糧食問題。在古代,人們常常遭受饑荒的困擾,而《和籴》則是指通過合理分配、調劑糧食,解決饑餓問題,确保人們的溫飽。
《和籴》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是“口”字旁,表示與口有關,提醒人們解決饑餓和溫飽問題;右邊的部分是“米”字旁,表示與糧食有關,暗示了解決饑荒問題的方法。
根據字的結構和筆畫數,整個字可以拆分為7個筆畫。
《和籴》在古代出現的比較早,最早可追溯到《說文解字》,是一種古代的漢字寫法。隨着演變和演繹,現代簡體字中已經采用了簡化的形式“和”。而在繁體字中,多保留了《和籴》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比較複雜,字形繁瑣。而《和籴》在古代的寫法是“丷口米”,共7畫,分别代表着相應的構造和意義。
1. 在古代,國君往往要親自出巡,調劑糧食,以确保人民不遭受饑荒之苦,實現國泰民安。
2. 姑娘們小心翼翼地将谷物放入磨盤,一心一意地為村中的饑餓貧民謀取和籴。
和平、和諧、和睦、和田、和緩、和藹、和煦。
平息、解決、調劑、安撫。
饑餓、饑荒、緊缺、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