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甲附生綠藻的金龜或水龜。可供觀賞。古代以為瑞物。《舊五代史·五行志》:“ 梁 龍德 末, 許州 進緑毛龜,宮中造室以畜之,命之曰‘龜堂。’” 宋 王質 《林泉結契》卷五:“緑毛龜,殼褐,皆生緑毛,如青苔,甚小。菖蒲盆豢之,可觀。次金線,次黑文。金線亦小,黑文皆常品,有絶大者産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一·綠毛龜》:“緑毛龜出 南陽 之 内鄉 及 唐縣 。今惟 蘄州 以充方物。養鬻者取自溪澗。畜水缸中,飼以魚鰕。冬則除水,久久生毛,長四五寸。毛中有金錢,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南齊書》載 永明 中有獻青毛神龜者,即此也。”
“緑毛龜”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指行動遲緩、辦事拖沓的人。
二、作為實際生物的描述
指背甲附生綠藻的淡水龜,屬于動物與藻類(龜背基枝藻)的共生體。
注意:部分資料誤稱其為虛構生物,實為真實存在的自然現象,但需人工培育維持藻類生長。
“緑毛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一種生活在水中的龜類動物,其身上覆蓋着綠色的毛發。這種動物通常在湖泊或河流中生活,喜歡潛入水中尋找食物。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緑 (lǜ) 字的部首是“⺧”(并列山字底),它由17個筆畫組成。毛 (máo) 字的部首是“⺼”(肉字旁),它由4個筆畫組成。龜 (guī) 字的部首是“⺣”(龍字頭),它由7個筆畫組成。
“緑毛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中,有許多與龜相關的傳說和象征,因此,“緑毛龜”一詞成為形容一種特定的生物的說法。
在繁體字中,“緑毛龜”被寫作“綠毛龜”,其中的緑字被寫作“綠”,但發音和意義都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一些字的字形與現代不同。緑字在古時的寫法中,龍字頭的部分(龜)下方有一橫,上方有一點,意味着在龍的牙齒上方。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這條河裡有一隻緑毛龜。
2. 他捉住緑毛龜後,将它放歸湖中。
3. 請小心不要傷害緑毛龜。
1. 組詞:緑毛龜幼體、緑毛龜殼、緑毛龜蛋
2. 近義詞:緑鼈、緑龜
3. 反義詞:紅毛龜、黃毛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