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非非的意思、非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非非的解释

(1).谓否定应该否定的事物。非所当非,不是就是不是。《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 杨倞 注:“能辨是为是,非为非,谓之智也。”《鬻子·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故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而道諭矣。”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非非近乎訕,是是近乎諛。”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是是非非无尽期,好教我战战兢兢睡不美。”

(2).并非错误。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类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

(3).犹言大不以为然。 唐 元结 《自述三篇序》:“ 元子 初习静于 商餘 ,人闻之非非曰:‘此狂者也。’见则茫然。” 清 李渔 《慎鸾交·耳醋》:“非非,不信道床头食,恁般甜美,值得去争腆夺肥。”

(4).“非非想”的略语。 宋 苏轼 《见和仇池》:“上穷非想亦非非,下与风轮共一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闻道故人天外去,非非想后復非非。”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

(5).喻不切实际的幻想。 沉砺 《再迭前韵示剑华》:“莫道南薰能解愠,瑶琴三尺谱非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非非”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释义:

一、佛教哲学概念 指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境界,源于《俱舍论》中“非想非非想处”的表述,表示既非一般思维认知(想),又非完全无意识(非想)的禅定状态。该概念体现了佛教破除执着、超越分别的哲学思想。

二、叠词修辞用法 现代汉语中常见于成语“想入非非”,典出《楞严经》“非色非空,非非想”的表述,现多指脱离实际、不切实际的幻想。此用法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425页。

三、古代汉语特殊语境 在先秦文献中存在作副词的特殊用法,如《荀子·修身》中“非非而恶险”,此处第一个“非”为动词,第二个“非”为名词,整体意为否定错误的事物。此类用法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非非”作为叠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否定应否定的事物
    源于《荀子·修身》中的“是是非非谓之知”,指对错误或不当的事物进行否定,强调“非所当非”,即否定那些本应被否定的事物。

  2. 并非错误
    如三国嵇康《释私论》提到的“似非而非非”,表示某些看似错误的事物实际上并非错误,需仔细辨别。

  3. 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代用法中常引申为脱离现实的空想,例如“想入非非”,形容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4. “非非想”的略语
    佛教术语“非想非非想处”的简写,指一种超越普通思维的禅定境界。

  5. 表达不以为然的态度
    唐代元结《自述三篇序》中“人闻之非非”,表示对他人行为或观点的大不认同。

补充说明

建议通过《汉典》《辞海》等工具书,或查阅古籍原文进一步了解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摆对包藏保彊笔形不通时宜豺虎肆虐阊扉阐蛙産翁赤菟崇险怆怀创刊除非膵脏鞮寄东吕乡芳烈房庙奉国公使团鬼胡由国乘国妖秏废获济江城僥幸进刀觐岳谨诛绝少分甘开城宽冲枯菀离阔陵压灵岩邻私楼窗卖猪仔民率内直拈团儿暖热韸子僻介畎畮商顿势交事业费首虐霜絮头重王生韤蛙怒误计芜翳献仪邪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