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隻稍微差一點兒,就會造成很大差誤或錯誤。亦稱“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在開始的時候,就得有個盤算,才不緻“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崇高的理想》
見“ 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陳書·虞荔傳》:“夫安危之兆,禍福之機,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失之毫釐,差以千裡。是以明智之士,據重位而不傾,執大節而不失,豈惑於浮辭哉?”《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無政府說》:“失之毫釐,差以千裡。目的一失,以後之種種遂不可設想矣。”
“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是一個經典成語,形容開始時微小的失誤或偏差,最終可能導緻巨大的錯誤或差距。以下是詳細解釋:
“毫”“厘”是古代極小的長度單位(1毫=0.1厘,1厘≈0.3毫米),“千裡”則代表極遠的距離。成語通過對比強調:初始階段細微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結果可能産生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若方向偏差毫厘,最終可能失之千裡。”
趙充國平定叛亂時,因精準部署避免微小失誤,印證了“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重要性。
這一成語至今廣泛用于教育、科研、管理等領域,提醒人們重視初始階段的精确性,避免因小失大。其核心思想與西方“蝴蝶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
“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指一個小小的差錯可能導緻錯誤的結果,就像距離隻有一毫米的差距,卻可以使結果相差千裡。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失”字的首部分,“之”字的上部分,“毛”字的左半部分,“廠”字的左半部分,以及“巫”字的左半部分。
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可以知道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心、一、巾、口、乙”,總共有14畫。
關于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人謂魯人好施,吾不若也。曰:‘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另一種說法是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相對曰:‘他将精兵少卒乘船而來,不能相制,而洩公君必勝之說。失之毫厘,差以千裡,雖有天下之名将不能一夫當之也。’”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失之毫釐,差以千裡」。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之”字的下部分是“廣”字,“毫”字的左下部分是“物”字,以及“厘”字的右半部分是“裡”字。
例句:他非常注重細節,因為知道失之毫厘,差以千裡。
以下是一些與這個成語相關的組詞:
1. 毫厘必較
2. 謹小慎微
3. 微不足道
4. 失之交臂
5. 大差不差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是“謹小慎微”,反義詞是“粗中有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