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心的意思、發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心的解釋

(1).動念。《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乃幸左顧存恤,發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雖亦不敏,敢不諭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八:“纔一發心,暗中神明便知。”

(2).特指萌動善心。《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時 阿難 既聞仏語,遂即發心離諦,受已歸依。”《法苑珠林》卷七一:“人有見者,發心止惡,竟投錢物布施。”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我這裡跪在大街,望着那發心的爺娘每拜。”

(3).發自内心。《三國志·魏志·孫禮傳》:“ 禮 為死事者設祀哭臨,哀號發心。”

(4).開心。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說謊》套曲:“走來的不發心,燋的方見次第。”

(5).猶決意。 宋 劉克莊 《解連環·甲子生日》詞:“已發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水浒傳》第三二回:“隻是 武松 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隻是投 二龍山 落草避難。”《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他既發心待去,偺等收完了秋,頭口閑了,收拾盤纏,你倆口兒可去不遲。” 梁啟超 《*********未來記》第二回:“我國教育所以不能普及者,由于文字太難,本黨發心研此問題,務必製出一種新文字,以便學界。” 艾蕪 《榮歸》:“兩年前發心要做的事情,如今已像秋天的禾稻一般,成熟在眼前、足的下邊了。” 許傑 《<明日的文學>自序》:“我之想發心寫這一本東西,或者是我的忏悔。”

(6).佛教語。謂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許下向善的心願。《法華經·從地湧出品》:“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明寺》:“﹝夾紵佛像﹞每夜行繞其座,四面腳跡,隱地成文。於是士庶異之,鹹來觀矚。由是發心者,亦復無量。” 唐 劉長卿 《秋夜有懷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詩:“吾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遂發心。” 元 無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我做番将有名聲,六韜三略不曾聞,本待發心吃齋去,則是無處買麵巾。”《紅樓夢》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歲……發心要寫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剛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發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化背景和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動念或決意
    指内心産生某種念頭或決心,如《漢書》中“發心惻隱顯至誠”表示動善念。在世俗語境中,可指“立下心願”,例如“發心用功讀書”。

  2. 發自内心
    強調情感或行為的真誠性,如《三國志》中“哀號發心”描述悲痛之情由内而外流露。

二、佛教釋義(核心含義)

  1. 發菩提心
    佛教中指發起追求無上覺悟(菩提)的願心,是修行的根本。若忘失此心,即使行善也可能淪為“魔業”。

  2. 層次與分類

    • 動機差異:包括虛榮心、自私心、利益大衆之心等,不同動機決定行為的善惡性質。
    • 三心體系:直心(正直)、深心(堅定)、大悲心(利他)構成修行基礎。

三、重要性

四、文化影響

該詞從古典文獻到宗教哲學廣泛使用,既體現漢語的簡潔多義性,也反映佛教思想對中文詞彙的滲透。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世俗與宗教含義。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2、3、4、6、8的信息,完整來源可查閱相關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心(fā xīn)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可以表示"決心"、"志願"或者"誠意"。拆分部首來看,"發"部意味着行動或進發,而"心"部則代表内心感受或意願。根據這個詞的筆畫來說,它共有八個筆畫,其中"發"部四畫,"心"部四畫。 《發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古代,"發"字用于表示放出、放棄或者發展,而"心"字則代表感情、情意或者内心。結合在一起,"發心"表示一個人在内心産生的決心或意願。 在繁體字中,"發"字的寫法是「發」,而"心"字保持不變。「發心」一詞在繁體字中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對于"發心"的漢字寫法也稍有不同。在古代文獻中,"發"字常使用「髮」之形,而 "心"字也在書寫方式上有所變化。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至今。 以下是一些關于"發心"的例句: 1. 我發心要努力學習,争取考上大學。 2. 他發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3. 她發心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 關于組詞,"發心"沒有一個特定的固定搭配。根據具體語境,可以與其他詞彙搭配使用,比如"發自内心"、"發願"等。 與"發心"相關的近義詞有"決意"、"決定"、"下定決心"等詞,它們都表示在内心産生的決定或決心。 反義詞方面,"發心"沒有一個确切的反義詞,因為它所代表的情感或意願并沒有一個直接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