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膰俎的意思、膰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膰俎的解释

盛膰肉的祭器。亦借指祭肉。《史记·孔子世家》:“ 桓子 受 齐 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 遂行。”《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君臣淫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 孔子 遂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膰俎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由“膰”和“俎”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盛放祭肉(膰)的礼器(俎)。其含义可从单字释义与组合意义两方面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膰(fán)

    指古代祭祀用的熟肉。《说文解字·肉部》载:“膰,宗庙火熟肉也。” 其本义为经炙烤后用于供奉神灵或祖先的祭肉,后引申为分赐的祭肉。《论语·乡党》中“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即指此类祭肉需及时分食。

  2. 俎(zǔ)

    为古代祭祀、宴享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说文解字·且部》释:“俎,礼俎也。” 形似几案,多以木制,亦有青铜材质。其功能类似今日砧板,但更具礼制意义,如《诗经·小雅·楚茨》中“执爨踖踖,为俎孔硕”即描述俎上祭品丰盛之态。

二、组合词义

“膰俎”作为复合词,专指盛放祭祀熟肉的礼器,是古代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物组合。其文化内涵包括:

三、文化延伸

“膰俎”一词浓缩了古代礼乐文明的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


参考资料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4. 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膰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祭祀或礼仪语境中,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含义
    “膰俎”指盛放膰肉的祭器,也直接代指祭祀用的肉(膰肉)。其中,“膰”指祭祀用的熟肉,“俎”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这一组合词既强调器具的功用,也指向祭品本身。

  2. 文化意义与使用场景
    在古代礼制中,祭祀后通常会将膰肉分发给参与仪式的人,以示共享神灵赐福。若未按礼制分发膰俎,则被视为失礼行为。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国因未向大夫分发膰俎,导致孔子不满而离开,反映了这一礼器在政治伦理中的象征意义。

  3. 文献例证
    除《史记》外,《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也提到类似事件,进一步佐证“膰俎”与礼制规范的紧密关联。此类记载表明,该词不仅是器物名称,更承载着古代社会对礼仪秩序的重视。

注意:需区分“膰俎”与“鐏俎”(zūn zǔ),后者指宴席或宴会(见),二者字形、读音均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爱染阿雅伟白头到老八米办得到鄙下苍狗白衣惨緑残余赤包儿触着寸诚得果點漆放参方略策凤楼琪树浮藻寡嫠聒帐故俗黑鼾环布黄金世界会聚呼卢建明见义必爲鲸舟看徇空匮空印雷填罹咎泠毛流落漏露毛雨煤尾谬爱麋粥讷言敏行凝神旁说平心易气平远破镜分钗洽恰汽管漆静清江轻人儒英三能神欲鸵鸟晩稼文则窝鲁朵缃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