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隰的意思、阪隰的詳細解釋
阪隰的解釋
坡面與坡底。《呂氏春秋·安死》:“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此之謂愛人。” 陳奇猷 校釋:“《爾雅·釋丘》:‘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説文》:‘坡者曰阪,隰,阪下溼也。’是阪與隰相連。山坡之高處謂之阪,其低下之處謂之隰,故此以‘阪隰’連文。”
詞語分解
- 阪的解釋 阪 ǎ 同“坂”。 崎岖硗薄的地方:阪田。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隰的解釋 隰 í 低濕的地方:“山有榛,隰有苓”。 新開墾的田。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阪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地形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阪隰(拼音:bǎn xí)由“阪”和“隰”組成:
- 阪:指山坡的高處或丘陵地帶(《爾雅·釋丘》稱“陂者曰阪”)。
- 隰:指低窪潮濕的地方(《說文解字》釋為“阪下溼也”)。
詳細釋義
-
地形概念
組合後,“阪隰”字面指坡面與坡底,即山坡的高處與低處相連的地形。例如《呂氏春秋·安死》提到“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強調地形特征對葬地選擇的影響。
-
引申含義
部分典籍中,該詞被引申為困難險阻的象征。古代山區交通不便、環境險峻,因此“阪隰”常隱喻人生或事業中的艱辛挑戰。
文獻出處
- 《爾雅》與《說文解字》均将“阪”釋為山坡,“隰”釋為低濕之地,二者常連用描述連續地形。
- 《呂氏春秋》中的用例表明其早期主要用于地理描述,後逐漸被賦予象征意義。
用法示例
- 地理描述:“阪險原隰”(《呂氏春秋·孟春》)。
- 引申比喻:“人生如行阪隰,需克險前行”(現代仿古用法)。
“阪隰”最初是地理術語,後因地形險阻的特點被賦予抽象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呂氏春秋》相關校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阪隰(bǎn xī)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山脊和低窪的地勢”。這個詞的構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阜”部,右邊是“隹”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阪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常棣》一詩中。在繁體字中,阪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采用“阜金乙”、“阝隹廠”等寫法,但現代漢字常用的寫法為“阪隰”。以下是一些例句:1. 爬過層層阪隰,我們終于到達了山頂。2. 這片地勢阪隰,適合水稻的生長。3. 經過一番阪隰之後,我們才達到目的地。 阪隰這個詞的相關組詞有:山阪、山隰、隰地。近義詞有:山脊、山嶺。反義詞有:低地、谷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