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險阻艱難”。指道路行進中的危險、困難、障礙。亦借指所經曆的艱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 晉國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周書·梁禦若幹惠等傳論》:“ 梁禦 等負将率之材,藴驍鋭之氣,遭逢喪亂,馳騖幹戈,艱難險阻備嘗,而功名未立。”《朱子語類》卷三十三:“其間須有一路可通,隻此便是許多艱難險阻。” 毛6*澤6*東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艱難險阻漢語 快速查詢。
“艱難險阻”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指前進過程中遇到的危險、困難與障礙。原形容道路的艱險,後引申為人生或事業中經曆的種種挑戰。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左傳》原文及現代詞典釋義。
艱難險阻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遭遇困難和障礙。
艱:左右結構,部首是艮,總筆畫數為7。
難:上下結構,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10。
險:上下左右結構,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11。
阻:上下結構,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8。
《論語·子路》中有“艱難之道,難于上也;猶/于/其/問/也/,問/于/益/也。”的記載。
繁體字為「艱難險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艱」的上方為「千」字頭,表示千難萬難之意;「難」的上方為「犬」字頭,表示為犬所難之意;「險」中的「阝」上方有「賣」,表示易被他人所買之意;「阻」的上方有「且」,表示停止之意。
他在事業上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但他從不輕易放棄。
委曲求全、突破重圍、困難重重
艱苦困難、曲折險阻、坎坷險惡
順利進行、一帆風順、輕松自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