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申敕的意思、申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申敕的解釋

亦作“ 申勅 ”。1.告誡。《漢書·成帝紀》:“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安百姓者,條奏。”《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臣﹞欲遵 伊 周 之權,以安社稷之難,即駱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輿,而 濟 遽入陳間,以緻大變。”《晉書·李憙傳》:“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寬宥之恩,不可數遇也。” 清 黃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當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 汪守 者而與之講濟世之事乎?”

(2).敕命;宣示诏令。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靈柩将窆,申敕脩儀。”一本作“ 申勑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諸州訊獄诏》:“可申勅諸州,月一臨訊,博詢擇善,務在确實。” 宋 蘇轍 《再催行役法劄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詳議,立成定法,以時行下取進止。”

(3).整饬;整頓。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勑訓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申敕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反複告誡”或“明确訓示”。“申”指重申、強調,“敕”原指帝王诏令,後延伸為嚴肅的告誡。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權威性、正式性的警示或規範行為。

  1. 詞義解析

    從構詞法看,“申”含申明、重申之義,如《說文解字》釋“申”為“神也,七月陰氣成”,後引申為陳述、表達;“敕”在《康熙字典》中定義為“誡也,自上命下之詞”,特指帝王或尊長的命令。二者結合後,“申敕”既指反複強調命令,也含規範、約束之意(《漢語大詞典》)。

  2. 曆史用例

    古代典籍中,“申敕”多用于描述官方或權威的訓誡。例如《後漢書·順帝紀》載:“申敕刺史、二千石,嚴敕屯田”,此處強調帝王對地方官員的政令重申(《古代漢語詞典》)。

  3. 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漢語中,詞義從“上級對下級的命令”擴展至廣義的嚴肅告誡,如“申敕紀律”表示對規章制度的強調。該詞多用于法律、公文等正式文本,體現權威性與強制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4. 近義詞辨析

    “申敕”與“申饬”常被混用,但後者側重口頭斥責(如《清史稿》中“嚴加申饬”),而“申敕”更強調書面或制度化的規範(《辭海》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申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ēn chì,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1.告誡、警示

指上級對下屬或長輩對晚輩的勸誡與提醒。例如《漢書·成帝紀》記載:“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誡”,意為官員需告誡百官,謹記天意警示。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常見,如《三國志》提到“申勅不得迫近輦輿”,強調通過告誡維持秩序。

2.宣示诏令、敕命

表示帝王或上級發布命令。例如南朝梁武帝《申敕諸州訊獄诏》中“可申勅諸州,月一臨訊”,即要求各州每月審查案件。宋代蘇轍的奏折中也用“申敕”表達對法令的宣示。

3.整饬、整頓

引申為對事務或制度的規範與調整。如王安石在奏章中批評軍隊“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指未通過整頓加強軍備。

詞源與結構

“申”意為陳述、請示,“敕”指帝王诏令(參考“敕”字本義為“命令”),組合後體現“下級請示”與“上級命令”的雙向互動,常用于古代官場或正式文書。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詳細演變,可查閱《漢書》《三國志》等文獻,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版納弊句冰鯉禀食冰弦剗棄敕額弛絕稠稠蠢殷跐踦粗枝大葉得月電熱杯東堂夢兜子牍尾二四煩濫匪患寡嬸桂府郭公塼涸澤而漁見風使帆狷急懇戀老牛勒銘兩喜俚子魯雞賣腦的門徑麪糊鬼貊道木行納入平惠匹庶坡颍前武曲王熱惱忍酷融熠沈祟市樓視人如子素飈貪祿炭室桃腮怗然頭訖微禹伍符夏侯妓衣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