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噶舉派的意思、噶舉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噶舉派的解釋

喇嘛教派之一。“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謂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故名。又因該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稱“白教”。十一世紀時,由 西藏 僧人 瑪爾巴 創立。一傳 彌拉惹巴 ,再傳 達波拉結 。該派以苦修為特色,曾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為有勢力的教派。支系衆多,其中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 元 明 兩朝冊封,相繼執掌 西藏 地方政權。格魯派得勢後,噶舉派中僅止貢、噶瑪、達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勢力。主要寺院有 墨竹工卡 的 止貢寺 、 四川 德格 的 八邦寺 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噶舉派(藏文:བཀའ་བརྒྱུད་པ་),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其名稱在藏語中具有特定含義:

一、漢語詞典角度的釋義

"噶舉" 為藏語音譯詞:

二、曆史淵源與核心教義

  1. 起源與創始人

    由11世紀藏傳佛教高僧瑪爾巴譯師(1012–1097)創立,後經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發揚光大。該派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為法脈源頭,強調通過苦修實證佛法(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傳佛教史綱》)。

  2. 核心教義——"大手印"

    以"大手印"(Mahāmudrā)為最高教法,主張通過禅修直證心性本空,融合顯密教法,追求"即身成佛"。《米拉日巴道歌集》記載了大量實修口訣(來源:民族出版社《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

三、主要分支與影響

四、當代地位與文化價值

截至2023年,中國境内噶舉派寺院逾200座,僧尼約1.2萬人。其唐卡藝術(如噶瑪嘎孜畫派)、辯經儀軌及羌姆神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了宗教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來源:中國文化報《藏傳佛教藝術遺産保護報告》)。

藏語詞源注解:

བཀའ་(kā)—佛語/教敕;

བརྒྱུད་(gyu)—傳承/延續。

網絡擴展解釋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其名稱和核心特征如下:

一、名稱含義

  1. 藏語釋義
    “噶舉”由藏語“噶”(佛語或口授)與“舉”(傳承)組成,意為“佛語傳承”或“口授傳承”。這一名稱源自該派注重師徒間口語相傳密法教義的傳統。

  2. 别稱“白教”
    因創始人瑪爾巴、米拉日巴等修法時穿白色僧衣,俗稱“白教”。


二、曆史與發展

  1. 起源
    形成于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由瑪爾巴(1012-1097)和瓊波南覺(990-1140)分别創立兩大分支:達布噶舉和香巴噶舉。香巴噶舉于14-15世紀逐漸衰落,達布噶舉延續至今。

  2. 重要人物

    • 瑪爾巴:多次赴印度學習密法,開創傳承體系。
    • 米拉日巴:以苦修著稱,将教義發揚光大。
    • 達波拉結:整合教法,建立系統化修持體系。

三、教義與特點

  1. 核心教義
    強調密法實修,尤其重視“大手印”法門,主張通過禅定與觀想證悟心性。

  2. 修行方式

    • 師徒口耳相傳密法,不依賴經典文本。
    • 提倡苦行修煉,如米拉日巴的岩洞閉關。

四、主要分支

達布噶舉衍生出“四大八小”支派,包括:


五、曆史影響

噶舉派在元明時期與中央政權關系密切,如噶瑪噶舉黑帽系活佛受元朝冊封,帕竹噶舉曾統治衛藏地區,推動西藏政治與宗教格局演變。

如需更完整的支派列表或教義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白濛濛邊見不起眼昌懋饬誡吃裡爬外沖眇舂容大雅抽抽搐搐雠民踔踔大鹽蝶粉抵閡低徊鬥别氣杜陵花堵垣豐阜符緯鋼鞭高不成,低不就高雅羹藜黃壽丹貨場簡畀湔潤嘉響截鐵斬釘霁天九十開門揖盜開隙蘭摧玉折量度立朝夕闵茶墨暈蹑蹺擔簦泥飲攀累蟠枝蓬艾貔子髯胡睿德撒詐搗虛神藏生礬熟看司事斯文人陶緼騰聞脫鞾罔怅五禽言顯處視月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