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团的意思、返乡团的详细解释
返乡团的解释
还乡团。 缪敏 《红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散记》:“1931年3月,敌人将包围圈缩小了,手段也更残酷了,在根据地四周还组织了反动的返乡团,建立联环保等。”参见“ 还乡团 ”。
词语分解
- 返的解释 返 ǎ 回,归:往返。返航。返工。返青(某些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转绿并恢复生长)。返销。返修。返还(俷 )。流连忘返。 往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乡团的解释 乡兵、团练。 清 朱琦 《感事》诗:“古人重召募,乡团良足倚。” 清 赵天锡 《三元里》诗:“谁信乡团成劲敌,始知义愤即鈐韜。”
专业解析
返乡团(fǎn xiāng tuán)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指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逃离农村的地主、富农等阶级成员,在国民党军队支持下组织武装返回原籍,对革命群众进行报复性迫害的反动团体。该词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贬义色彩,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
一、核心词义解析
-
“返乡”
指离开原居地者(尤指因躲避革命运动逃亡的地主阶层)返回家乡的行为。此处特指在外部势力支持下,以暴力手段夺回失去特权的行动。
-
“团”
指有组织的武装团体,具有军事化特征,区别于零散个体行动。此类组织常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清剿”,具有政治对抗性质。
二、历史背景与语义演变
该词产生于国共内战时期(1946-1949年),是阶级斗争激化的产物。返乡团成员多为被土改政策打击的地主阶级,其返乡目的包括:
三、当代使用语境
现代汉语中,“返乡团”主要见于历史文献、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及学术研究,需注意:
- 贬义属性:始终作为负面历史概念存在,不可用于中性描述。
- 语境限定:脱离土地革命背景使用易造成误读,如现代农民工返乡群体与此概念无关。
(来源:《现代汉语贬义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权威参考依据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定义“返乡团”为“特指我国解放战争时期,逃亡地主、富农返乡组织的反革命武装”。
-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记载返乡团在解放区制造“血腥屠杀”的史实。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词典》:强调其“反动武装组织”的本质属性。
(注:因学术出版物的数字资源访问受限,建议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或《中国知网》平台检索验证上述文献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返乡团”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历史术语(主要含义)
- 定义:指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国民党组织的反动地主武装,又称“还乡团”。其成员多为逃亡地主、土匪等,主要目的是反攻解放区,进行报复和镇压。
- 背景:在国共内战期间,返乡团常对解放区实施烧杀抢掠等暴行,例如缪敏在《红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散记》提到,1931年敌人曾利用返乡团建立联环保,残酷镇压革命力量。
2.字面含义(部分资料中的解释)
- 字词拆分:“返”指回归,“乡”即故乡,“团”表示群体。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将其解释为“亲友或同乡集体返乡”,强调思乡之情或集体行动。但这种用法较少见,需注意与历史背景的严格区分。
3.发音与结构
- 拼音:fǎn xiāng tuán,注音为ㄈㄢˇ ㄒㄧㄤ ㄊㄨㄢˊ。
- 汉字结构:返(半包围)、乡(独体)、团(全包围)。
注意事项
- 语境关键:现代使用中,若涉及历史或政治话题,多指向反动武装;若描述普通返乡群体,建议使用“返乡潮”“回乡团”等词,避免混淆。
- 权威性差异: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均以历史解释为主,低权威资料可能存在释义偏差。
别人正在浏览...
暴露文学霸头边几财神残逼长生运常员攡竹大缪不然倒打一瓦祷书倒掖气彫虚地镜丁役二五眼番蒜佛阁扶树高躅共需岣嵝碑海狗还政还至横角夹板医驼子家吏解放初阶梯记列旌旗蔽日惊弦之鸟凈业禁脚韭萍开裆袴康盛朗耀老道亮槅两学马贼目録嫩气苶然沮丧配子韸韸清迥屈就审省双飞燕蕬萝四铢松柏后凋悚异文星响亮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