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考第的意思、考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考第的解釋

(1).考核評定的等第。 北魏 蕭寶夤 《論考績表》:“雖當時文簿,記其殿最,日久月深,駁落都盡……方求追訪聲迹,立其考第,無不苟相悅附,共為脣齒。”《舊唐書·職官志二》:“凡應考之官家,具録當年功過行能,本司及本州長官對衆讀,議其優劣,定為九等考第,各于所司準額校定,然後送省。”

(2).考核定等第。 唐 白居易 《李德循除膳部員外郎制》:“揆才考第,得補為郎。”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德宗》:“上自考其詩:以 劉太真 及 李紓 等四人為上等; 鮑防 、 于紹 等四人為次等; 張濛 、 殷亮 等二十三人為下等;而 李晟 、 馬燧 、 李泌 三宰相之詩,不加考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考第”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與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密切相關。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1. 核心詞義:考核評定的等級名次

    • “考”指考核、考試、評定;“第”指等級次第、名次。因此,“考第”最核心的含義是指通過考試或考核後所評定的等級或名次。在古代科舉制度中,這是對考生成績進行量化區分的關鍵指标。
    • 例如,唐代科舉常分甲、乙等第。《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通四經業成,上于尚書,吏部試之……登第者,主司為甲乙之科,以獻其成。” 這裡的“甲乙之科”即指考第等級。
  2. 在科舉制度中的具體應用

    • 評定标準: “考第”是考官根據考生答卷質量(如文采、義理、書法等)進行綜合評判後确定的等級。不同的考第對應不同的錄取資格、授官品級或進入下一輪考試的資格。
    • 等級劃分: 不同朝代、不同層級的考試,考第的劃分可能不同。常見的有:
      • 甲第/乙第/丙第等: 這是最普遍的劃分方式,甲第最優。如進士科常分甲第(一甲)、乙第(二甲)等。
      • 上第/中第/下第: 另一種等級劃分方式。
      • 及第/落第: “及第”指考中,獲得了一定等級(通常指合格或較好的等級);“落第”則指未考中,未獲得合格等級。
    • 決定前程: 考第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士子能否入仕以及入仕的起點。高第者往往能獲得更好的官職或更快的晉升通道。唐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中諸多記載都體現了考第對士人命運的決定性影響。
  3. 引申與相關用法

    • 指代科舉考試本身: 有時“考第”也用來泛指科舉考試。例如,“赴考第”即指參加科舉考試。
    • 作為動詞使用(較少見): 極少數情況下,“考第”可作動詞,意為“考核評定等級”。如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宋時禁臣僚改名》中提到:“請自今…須經禮部先次考第。” 這裡指禮部對改名申請進行審核評定。

“考第”一詞,植根于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官方考試(主要是科舉考試)後,由考官評定并公布的等級或名次。這個等級是衡量士子學識水平、決定其仕途起點乃至人生軌迹的關鍵标尺。它不僅是古代教育評價體系的體現,更是理解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制度和文化心理的重要窗口。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考第”詞條有權威釋義,明确其核心為“考核評定的次第”。 (權威辭書)
  2. 《新唐書·選舉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 記載唐代科舉制度及考第劃分(如甲乙科)的原始史料。 (正史文獻)
  3.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 專記唐代科舉制度、典故、士人轶事的筆記,包含大量關于考第決定士人命運的生動實例。 (專門史筆記)
  4. 《茶香室叢鈔》([清]俞樾撰): 提供“考第”作動詞使用的罕見例證。 (清代學者筆記)

網絡擴展解釋

“考第”一詞的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現代常用含義(側重考試名次)

指在考試或評比中獲得第一名的成績。該解釋強調“第”作為序數詞首位的含義,常見于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描述個人在競争性考試中的優異表現。

二、古代文獻含義(側重考核等級)

  1. 名詞性:指考核評定的等級
    例如《舊唐書》記載,唐代官員考核分為九等考第,根據功過行能評定優劣。
  2. 動詞性:指通過考核确定等級
    如北魏蕭寶夤《論考績表》提到“立其考第”,即通過追溯官員政績來評定等級。

語境差異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需注意曆史用法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胞衣地賓屬傪悴慘爾逞材塵頭寵嬖篡臣敦雅發人深省豐草長林鳳臆攻土漢臯好吹牛河套慌耗畫債滹沱互言降綏建麾角觡階街井甸曠衍理會裡陌龍軒橹子毛物沒心眯齊穆王泥菖平坡乾肥錢花花牽巾欺君罔上圈套群倫人倫如上手功首項霜岚雙祧暑溽邃理聽獄佗負托載兀底武松瑕績仙宮銜戢消解細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