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黼扆的意思、黼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黼扆的解釋

(1).古代帝王座後的屏風,上畫斧形花紋。《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 孔 傳:“扆,屏風,畫為斧文,置戶牖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敷表降闕,獻替黼扆。”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黼扆》:“謹按禮書白與黑間為黼扆,則屏障畫黼文于其上,取分辨昭彰之義無疑矣。”

(2).借指帝王。 唐 顔真卿 《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登聞黼扆,驟列繡裳。”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勞侵黼扆,士失耕農。” 明 劉基 《感興》詩之三:“神謀不是閭閻識,廟算誰聞黼扆思。”

(3).指帝座。 清 朱琦 《感事》詩:“至尊勞旰食,軍書叢黼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黼扆(fǔ yǐ)是古代中國宮廷中的重要禮器,特指帝王座後繪有斧形花紋的屏風。以下從字形、本義、功能及文化象征四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1. 《說文解字》釋:“黼,白與黑相次文。”指古代禮服上黑白相間的斧形刺繡紋樣,象征決斷權威。其字形從“黹”(刺繡)、“甫”(斧形),屬形聲兼會意字。

  2. 《爾雅·釋宮》載:“扆,屏風也。”原指廳堂後部的遮蔽物,引申為帝王禦座後的屏風。字形從“戶”(門扇)、“衣”(遮蔽),強調其屏障功能。

    二字合成“黼扆”,專指飾有斧紋的帝王屏風。


二、典制功能與文化象征

  1. 禮制載體

    據《尚書·顧命》載,周成王駕崩後“設黼扆于堂上”,作為新君即位儀式的核心陳設,象征權力傳承的合法性。

  2. 權威符號

    漢代鄭玄注《禮記》雲:“斧扆,天子負之而立。”斧紋代表帝王執掌生殺大權,屏風本身則構成“面南而王”的空間符號,強化君主威儀。

  3. 功能演變

    唐代孔穎達疏證指出,黼扆從周代實用屏風,漸變為漢唐宮廷的禮儀性陳設,明清時期進一步簡化為龍椅後的裝飾性背景(如故宮太和殿金柱屏風)。


三、文獻例證與詞義延伸


學術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1963年(釋“黼”“扆”字形)
  2. 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周禮制度考)
  3.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斧紋象征釋義)
  4. 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禮器功能考)
  5. 《漢語大詞典》(第12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詞義演變梳理)

(注:因古籍原版無網絡鍊接,标注版本信息供學術溯源;現代出版物可參考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

網絡擴展解釋

“黼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黼”和“扆”兩字組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禮制中的特定器物或裝飾。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義分解


2.組合含義

“黼扆”合稱,指帶有黼紋的屏風,通常陳設于帝王座後,兼具裝飾與禮制功能。它不僅是宮廷建築的組成部分,更是皇權的象征,常見于重大典禮或朝會場合。


3.文化象征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該詞,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服飾或建築的曆史文獻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周禮》《禮記》等典籍,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延伸解讀,建議通過古籍數據庫檢索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足禅僧犦牛操持長弓射長沮長嘯公穿文鑿句純種雕蟲東魏風篁撫兵搿犋供課恭顯黑影黑澤賀雀褐衣蔬食頰車狡害腳勁解粘去縛酒稅積壓開展工作客觀客睡酷害留落倫彜砢确賣權馬蹄名花猱獅狗骞撲親王全士曲備忍辱含羞軟嘴塌舌殺雞吓猴山丁子少裆無系事宦飾賈市交石蘂時運樹莓搜苗鞉鼓推鞠推雄盌注五雀下碇象限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