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列子·周穆王》:“ 鄭 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之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塗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将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後遂以“得鹿”指虛幻的人世富貴。 宋 陸遊 《和陳魯山十詩以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為韻》之七:“誰知歎亡羊,但喜有得鹿。”
(2).《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文選·班彪〈王命論〉》“至比天下於逐鹿” 李善 注引《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後以“得鹿”比喻取得天下。 唐 溫庭筠 《經五丈原》詩:“下國 卧龍 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得鹿"是漢語中具有典故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逐鹿典故的延伸。《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指出,"得鹿"本指獵獲鹿類動物,後引申為通過争奪獲得政權或重要利益,常與"逐鹿"形成語義關聯。其詞義發展脈絡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本義層面 根據《說文解字》對"得"的釋義,"行有所取也","得鹿"字面即指通過狩獵行為獲取鹿類獵物。這種用法在《詩經》時代已有記載,如"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彼小豝,殪此大兕"(《小雅·吉日》)中雖未直言得鹿,但描繪了周代貴族田獵場景。
二、政治喻義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說韓信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此處"鹿"已轉喻帝位。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六韬》雲:"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形成"得鹿者王"的政治隱喻。
三、哲學意涵 《列子·周穆王》載鄭人得鹿寓言,通過"忘鹿得鹿,得鹿忘鹿"的哲學叙事,揭示得失無常的辯證關系。宋代林希逸《列子口義》解此典時強調:"得者非真得,失者非真失",賦予該詞道家哲學色彩。
現代漢語中,"得鹿"多用于文學創作與曆史評論,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楚漢相争時,曾以"劉項得鹿"喻指政權更疊的本質。該詞的活用體現了漢語典故詞"以物喻事"的獨特表現力。
“得鹿”是一個具有雙重典故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文學意象綜合理解。以下是具體分析:
“得鹿”一詞源于古代典故,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指虛幻的人世富貴
源自《列子·周穆王》中“蕉鹿夢”的寓言:鄭國樵夫偶得一頭鹿,藏于蕉葉下,後來忘記藏處,竟以為是一場夢。另一人根據他的描述找到鹿,引發“究竟是誰在做夢”的哲學思考。此典故比喻榮華富貴如夢境般虛幻,帶有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宋代陸遊詩句“誰知歎亡羊,但喜有得鹿”即用此意。
喻指取得天下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及《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将争奪政權比作逐鹿。唐代溫庭筠《經五丈原》中“中原得鹿不由人”即用此典,暗喻諸葛亮雖輔佐蜀漢卻未能助其奪取天下。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指向。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列子》《史記》等典籍及曆代詩文用例,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罷勞般剝寶鏡寶業背帶褲崩颠變法兒補進不及秋纏臂金出版所槌毀存心稻菽頂膛火斷菑耳食之談癈疾焚燒佛闌克傅爰幹呂後堂渾濁蛱蝶粉檢厲艱難險阻簡訊監作腳骨拐膠合憍慢家無常禮結胎精意機身籍奏開後門寬默苦河蠟蜂崊嶔旅吟愍護難乎爲情念恤拟合彷徨披毛索黶圻界酋種肉厘珊瑚蟲深溝固壘石隖衰涕私産制度孫兒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