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凡俗的意思、凡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凡俗的解释

[middlebrow] 平凡庸俗;平常

不同凡俗

详细解释

(1).庸俗;世俗。《孔丛子·答问》:“子信之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每见凡俗守株之儒,营营所习,不博达理。”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唐 道士 侯道华 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2).指世俗之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有愧於 叔达 ,不能不恨於破甑” 刘孝标 注引《郭林宗别传》:“ 鉅鹿 孟敏 字 叔达 ,敦朴质直,客居 太原 ,杂处凡俗,未有所名。” 唐 裴铏 《传奇·曾季衡》:“频炷名香,颇疏凡俗,步游闲处,恍然凝思。”

(3).尘世;尘缘。 唐 黄滔 《狎鸥赋》:“扫尘绪以皆空,那虞触网?负身弓而不綰,詎肯惊弦?则知蝉蜕是非,羽翔凡俗。”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你若是做吾徒,我与你割断凡俗,怕甚么苦海茫茫难跳出。” 清 葆光子 《物妖志·乌》:“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凡俗”一词在汉语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1. 指代普通、平庸的世俗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平凡庸俗,缺乏超凡脱俗的特质”,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未达到精神、思想上的高度,例如:“他的见解突破凡俗,令人耳目一新。”

  2. 表达对世俗常规的批判或对比

    《汉语大词典》从词源角度分解,“凡”为平常之意,“俗”指大众化风气,组合后强调“与理想境界或高尚追求的差距”。例如文学评论中常用“凡俗之见”形容局限于现实层面的观点。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平庸”“世俗”(《现代汉语词典》),反义词则如“超脱”“高雅”(《汉语大词典》)。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哲学领域,如陶渊明诗中“心远地自偏”即暗含对凡俗生活的疏离感(《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在宗教语境中,也用于区别尘世与修行境界,如佛经注疏“舍凡俗而求菩提”。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本文来源标注为权威纸质辞书名录,确保内容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凡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án s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人或事物具有平凡、普通、庸俗的特性,强调缺乏独特性或超凡脱俗的气质。例如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平庸无奇,或某事物缺乏创意。


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平凡庸俗:多用于贬义,指与“高雅”“超凡”相对的普通特质。如“凡俗的品味”“凡俗的生活”。
    • 世俗之人:可指代普通大众,如古籍中“杂处凡俗”即与世俗之人共处。
    • 尘世/尘缘:偶尔用于描述脱离宗教或精神境界的世俗状态,如“扫尘绪以皆空”。
  2.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缺乏新意、流于平庸的人或事物,如“凡俗的言论”“凡俗的设计”。
    • 反衬“超凡脱俗”时,常见于文学或哲学讨论,如“仙风道骨,与凡俗不同”。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参考

  1. 他虽身处凡俗,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纯粹追求。
  2. 这种观点在凡俗之人看来或许可笑,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与古籍用例,如需进一步扩展,可参考《孔丛子》《世说新语》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冰团鼻子下面镵凿驰辔出逃词语盗骖大学士凤头鞋芬葩府板富士纸弓仗耗减好样儿的花头晖暎见德思齐较短比长驾校积弊街上井曲酒民军给举眼无亲狂锋款问老老楞头呆脑廫廓龙鼎猫鼠同乳梅候木吾内太师能饭拍桌打凳凭靠千层糕擎天手情志蛩蚊毡奇士秋卷曲柄燃石扰习人弃我取三至骚徼撒数召父杜母食胶虫食贫适行树蛙树威小轿心肺